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发力互联网金融 邮储银行让金融走进微生活

2014年01月03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陈静致辞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陈静致辞嘉宾启动邮储银行微信银行和易信银行产品
嘉宾启动邮储银行微信银行和易信银行产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致辞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致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手机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手机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微信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微信银行

   中新网1月3日电 今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和易信银行产品,并于当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签约送话费”、“分享赠手机”活动。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陈静,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中国电子金融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筹备组秘书处负责人江艾芸,中国互联网协会业务部主任冉晓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代理业务部负责人罗高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徐兴晔等参加发布会。

  据了解,邮储银行是国内首家提供微博银行和易信银行服务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此次发布的社交平台系列金融产品以及推出的活动,旨在融入互联网金融大潮,抓住互联网用户社交化发展机遇,将金融服务与社交平台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快速发展,创新领域取得两个“第一”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表示,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秉承“普惠金融”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着力打造线下网点智能化、线上服务先进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网络化需求不断多元化,互联网金融业务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为满足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邮储银行持续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步伐,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及5.5万台ATM在内的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再加上3.9万多个覆盖全国的网点,服务了全国城乡4.2亿客户,成为连接城乡金融的重要通道。

  据介绍,邮储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8500万户,位列同业第五位。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快速发展,受到众多手机网民的青睐。邮储银行顺应互联网用户社交化趋势,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先后推出微信银行、易信银行和微博银行服务,选择客户最常用的移动互联社交渠道,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并成为国内第一家提供微博银行和易信银行服务的商业银行。

  使用方便,多重措施保障产品安全可靠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陈静表示,“让金融走进微生活”,既体现了互联网包容、开放、平等的特点,也是邮储银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坚持科技引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体现。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邮储银行微博、微信和易信银行提供余额查询、明细查询、信用卡查询、还款、账户挂失和缴纳水、电、煤气费等多项功能。具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覆盖面广。凡是邮储银行客户,关注“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后,均可通过微博、微信或易信进行交易。

  二是操作简单。对于查询类交易,客户在签约后只需一步操作,即可返回查询结果。

  三是安全可靠。对于账务类交易,客户在邮储银行手机银行系统内操作,而且登录环节配有动态短信密码,一次一密;另外,动账环节使用交易密码,双重保障资金安全。为保护客户隐私,查询余额、明细等交易,对账号的关键信息采取了隐私保护措施。

  加快推广,规划特色互联网金融平台

  在发布会上,邮储银行宣布同步启动全国营销活动。2014年1月3日至2014年2月16日,邮储银行将从每日签约微博、微信、易信银行的客户中各抽取500名客户赠送手机话费。同时,客户将活动分享至朋友圈还有机会抽取时尚智能手机。

  据悉,下一步,邮储银行将不断丰富微银行的服务功能,并将按照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强化科技引领,不断增强信息科技能力,加快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