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房贷悄然收紧 首套房利率优惠难再寻

2014年04月16日 10:3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对于多家银行房贷业务目前收紧的现状,“融360”发布报告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房贷利率相比小微贷和个人消费贷利率较低,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时候,银行出于收益考虑会主动将资源配置到收益高的业务上;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看到了高房价背后的风险,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主动压缩房贷业务。

  记者薛亮国内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日前发布的3月份房贷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房贷荒”有加剧之势,首套房8.5折利率优惠在全国范围已彻底绝迹。

  根据报告,截至3月21号,全国执行首套房贷利率优惠的仅有16个城市,其中仅北京有8.8折利率优惠,执行9折利率优惠的有11个城市,9.5折利率的有4个城市。其他城市基本提至基准利率或更高。

  记者就此报告对北京地区多家股份制银行进行了采访,所得结论基本印证了上述调查报告。据几家银行官方答复口径,目前房贷业务基本上维持此前政策,即首套房房贷仍执行优惠,且总分行层面均表示并没有收紧该业务。但据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显示,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实际上是“外松内紧”。

  多位近期在银行办理按揭的客户向记者表示,现在在银行做按揭审批时间明显更长了,而且不少银行还必须捆绑“办信用卡”等附加条件。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政策没变,但在具体操作上,个人客户得到利率优惠的机会很小,甚至通过贷款审批都比较难。之前,我们行一个分行长想办理按揭都没有额度。”

  对于此前有传言浦发银行已暂停房贷业务的说法,该行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首套房贷款按揭业务目前并未暂停,但是对于首套房贷款的优惠取消了,现在按照基准利率执行。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华夏银行房贷业务权限已经上收总行,各分行的房贷业务都必须经由总行审批。

  对于多家银行房贷业务目前收紧现状,“融360”发布的报告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房贷利率相比小微贷和个人消费贷利率较低,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时候,银行出于收益考虑会主动将资源配置到收益高的业务上;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看到了高房价背后的风险,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主动压缩房贷业务。

  刚刚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显示,贷款质量承压是去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除华夏银行外的7家股份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全部上升,“2014年要打一场资产质量的保卫战”是各家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房贷收紧与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预期似无必然联系,各行对房地产行业风险以及个贷业务信用风险也没有市场想象得那么悲观,尽管去年年报显示的7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接近千亿元,且此前持续数年的不良率与余额“双降”的趋势已经不再。但造成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家银行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不良贷款激增。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银行不良率均远低于制造业不良率水平,其中兴业银行该项业务不良率为零。

  值得关注的是,2月末,兴业银行宣布暂停部分房地产融资业务的消息在市场上扩散。该行公告暂停的业务为狭义口径的房地产供应链金融业务(钢铁、水泥和施工)、夹层融资业务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不包括土地储备贷款和按揭贷款。不少业内人士均解读为兴业银行此举是看到了房地产业风险的积聚而主动退出。但记者近日采访该行有关人士,却被告知:“从二季度开始,我们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放开了。之前总行文件暂停房地产开发贷也是要求到一季度。”他还同时表示,有关个人房贷业务政策没有变化。

  光大银行某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房贷业务一直都在做,只不过现在首套房贷款利率很难再打折,基本上执行基准利率”。他还告诉记者,由于眼下银行存款压力较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源自然向政策支持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倾斜。“从贷款规模增速来讲,房贷肯定不如小微贷上的快,但在全行零售贷款业务中仍占很大比重。一旦额度充裕,我们还是很愿意做这块业务的。”

  当前,各银行房贷业务收紧应是延续去年开始的“惜贷”,并不能据此得出银行出于对房地产行业风险考虑而全面退出的结论。

  不过,记者也从市场上了解到,有些机构为急于贷款买房的客户提供所谓“变相房贷”,或存在重大风险。

  “最近,房贷相关的业务量增长明显。很多客户都是找我们借钱来全款买房,再通过我们绕过银行对大额个人消费贷用途的控制,”某小贷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可以为个人购房客户的首付提供贷款,还可以通过为客户垫资,再通过银行内部人士将房产做抵押获得消费贷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