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爷买保险中花招 三年难“解套”

2014年05月13日 10:44 来源:长春晚报 参与互动(0)

  家住经开区的赵大爷最近心情很烦躁,罪魁祸首就是他买的一份银保产品。

  2011年5月,赵大爷去银行取到期的2万元存款,当时,一位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每年交5000元,连续交三年后即可得到5%的收益,而且还有相应的意外保障。”赵大爷禁不住如此“高收益”的诱惑,当场签下了合同。但前些天,本以为产品已经到期的赵大爷去银行取钱时才知道,这是一款期限为10年的保险产品,现在取钱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会损失本金。

  据调查,和赵大爷一样,相当一部分市民都有过类似遭遇,原本是看好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最后不但收益泡了汤,连本金也险些损失。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大多数工作人员在销售时对产品特性和投资收益作了不实宣传,从而导致消费者在发现受到误导买了不符合自身需求保险产品,或合同约定与销售人员解释不一致后产生纠纷。

  除了以高收益作为噱头外,其实很多保险还穿上了“花衣”,悄悄打扮一番后混进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行列。尤其对于中老年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旦疏忽大意不仔细阅读合同规定相关内容,很容易中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此,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去银行购买相关产品或者存款时,不妨多留个心眼。对于有保底或者固定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在其说明书或者合同中都应对此有所体现。此外,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除了万能险之外,包括分红险和连投险在内的其他保险品种多是不承诺保底收益的。  本报记者 王岩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