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营银行试点全部出炉 “鲶鱼”效应有待检验

2014年09月29日 16: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记者李延霞、吴雨、姚玉洁)中国银监会29日对外宣布,批复同意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两家民营银行筹建。加上两个多月前批复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筹建,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获准筹建。

  业内人士认为,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的筹建,势必带来“鲶鱼效应”,在推出新产品、引入新模式、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会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新的支撑,但成效究竟如何仍有待市场检验。

  五家试点民营银行各有专长

  “网商银行”的名称让市场充满期待。网商银行筹建负责人表示,网商银行就是互联网商业银行,期望能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理念,尤其是互联网信用,去提供适合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金融服务,拓宽网络商业的边界。

  这位负责人表示,网商银行会坚持小存小贷的业务模式,主要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融资需求,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比较看好阿里巴巴牵头的浙江网商银行模式。“阿里过去几年做小贷积累了很多经验,庞大的电商活跃用户意味着有足够多的客户来源支撑银行规模,也有有效的风控手段。发挥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可以实现批量放贷,把成本降下来。”

  均瑶集团和美特斯邦威“民资+实业”背景,使得华瑞银行具有掌握客户资源、了解实体经济运作需求的独特优势。华瑞银行筹建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特色,形成面向自贸区的,涵盖“结算、投资、融资、交易”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探索解决模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此前获批的三家民营银行,除天津金城定位对公业务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定位是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温州民商银行定位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区居民、县域“三农”。

  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门当户对”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大银行的特性使其天然地愿意服务大客户,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要求。为此,业界一直对民营银行寄予厚望,希望借助这一改革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为实体经济“输氧供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约有四分之一投放小微企业,资金供给再大幅增长的空间不大。这就需要多一些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银行,专心致志做小微金融,配置相适应的业务人员和信贷流程。

  “民营银行多是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门当户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毕竟规模较小,民营银行一开始可能不会对传统银行带来太大冲击。它的意义在于,将互联网金融的理念真正运用到银行的经营实践中来。”

  虽然民营银行承载厚望,但短期内民营银行发挥的作用可能还是有限的。连平认为,民营银行的出现将使企业融资难的局面略有改观,未来也不排除将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不过,目前民营银行还要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其他资金供给渠道也不能停滞不前,集合债、股票等非银行融资渠道还是不能少的。”

  民资实现“银行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按银监会要求,民营银行拿到批文后有6个月筹建期,如果没有完成可申请一次延期最长3个月。对于开业后的民营银行如何实现良性发展,业界有不少疑虑。

  民营银行背后的不同民营资本,往往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利益诉求,在筹建期就暴露出一些矛盾。例如,华瑞银行的筹建就较为坎坷,由于均瑶的原合作方复星退出,使得市场对于双方分手有着多种猜测。尤其是有消息传出,双方的经营理念不同,在股权分配比例上有分歧。今后,民营银行不同的股东如何有效合作、共谋发展,还有待考验。

  “当前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既要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又要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民营资本要实现‘银行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庆明指出。

  有专家认为,资本的逐利天性决定了民营银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支持民营、服务小微。在试点过程中,既要拦住那些冲着稀缺牌照而来的资本,也要防范一些上市公司借“办银行”炒作拉高股价;更要堵住借设立银行搞关联交易、向自家企业输送利益的“套钱”行为。

  赵庆明认为,新生事物要积极支持,发挥好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同时,要加强监管,引导民营银行履行承诺服务小微企业,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在风险防范方面,除“生前遗嘱”这样的临时性安排外,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进行制度安排。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