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滴灌手段层出不穷 货币政策调控现“新常态”

2014年10月29日 13: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28日,有媒体报道称,此前央行面向股份行进行的千亿资金投放,运用所谓的“MLF”(中期借贷便利),该工具在临近到期可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且资金被限定用于三农和小微信贷领域。目前看,市场对于“MLF”是否真的存在是有疑问的,但大多认为,今年以来央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方法,传递的信息始终是明确的,即保持定向调控基调,货币政策调控正呈现出“新常态”。

  传闻扰市 宽松预期再升温

  28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沉寂数日后重启升势,买盘情绪高涨,收益率再现一波下行。在当天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毫无新意的背景下,行情的导火索指向一则难以证实的媒体报道。

  昨日早间,国内某门户网站率先报道称,中金公司固收部门向市场披露了央行最新一轮定向放水的细节——央行本月中旬向股份制银行投放的不是传统意义的SLF(常备借贷便利),而是“MLF”。由于“MLF”此前从未出现在央行披露的任何官方信息中,因而被市场理解成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报告更指出,中金公司获得的信息表明,“MLF”与SLF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到期时可以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此外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通过“MLF”获得的资金需投向涉农和小微信贷,并且到期时展期的条件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降低利率。

  根据报道所述,“MLF”与SLF的主要区别并非期限,而在于限定资金投向及提供利率指引,这被一些市场观点解读为“定向降息”。自央行下调正回购利率以来,市场上降息的传闻此起彼伏,“MLF”显然迎合了市场对于降息的期待,在债券市场引发共振也就不难理解。

  定向宽松花样频出

  目前来看,市场对于“MLF”是否真的存在是有质疑的,毕竟此前央行从未披露过这一工具。有媒体更称,中金公司已否认发布过针对前述话题的研报。不过,央行于本月为部分股份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则得到了多位市场人士的证实。

  尚不论“MLF”真实与否,央行此举传递出的信息是比较明确的,即货币条件在局部适度地放松。来自国信证券的点评即指出,不管名词怎么花哨,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即央行意欲缓解商业银行全面惜贷问题。“MLF”一说的亮点则在于,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更紧密地挂钩。这进一步表明,央行正走在结构性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试图以“定向发力”之名,行“渐进宽松”之实。

  第一创业证券的报告也指出,央行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致力于通过工具本身同时实现定向投放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两个目标。虽然定向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并不高,但依然会给金融机构一个正向的激励,促使其提高投向特定领域的信贷规模。通过该项工具,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也逐渐明朗,即一方面在不降低基准利率的前提下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不全面降准的前提下对冲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言下之意,今年央行采取的系列非常规的政策手段,其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即定向地进行宽松。

  货币政策改弦更张

  分析人士表示,在近年来外汇占款增长显著下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深入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增强,央行创造性的调控思维得到展现。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表示,观察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发现,公开市场操作以微调为主,其功能主要在于针对可能出现的资金过紧、过松等情况给予预调微调,公开市场操作的职能已从2012年的资金投放渠道转变为熨平市场资金波动的通道。在外汇占款方面,由于当前新增外汇占款规模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在下降。在此背景下,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将能够弥补公开市场、外汇占款在新时期的缺位,实现流动性的适度宽松和定向调控。

  广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利率及衍生交易主管欧阳健表示,从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更多的作用是进行资金适度回笼。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面向所有一级交易商、很难实现资金定向投放,因此SLF等创新型政策工具的登场也是顺理成章。此外,该市场人士还强调,当前央行基础货币从总量上看已经足够,在此背景下SLF等新型政策工具不仅相对公开市场操作有更多的定向针对性,也更有调控的前瞻性。

  分析人士指出,在宏观经济处于“新常态”的情况下,预计央行将继续运用更有针对性的创新政策工具。记者 王辉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