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宝宝”收益整体偏低 余额宝收益春节前难“破5”

2015年02月04日 15:24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宝宝”收益整体偏低 “大户”追高纷纷出走 业内称今年“不差钱” 本报数据预测显示——

   余额宝收益 春节前难“破5”

   去年春节前,余额宝收益率一度飙高至6.7%。如今距春节还有约半个月,其却始终在4.5%以下徘徊。《法制晚报》数据小组根据历史数据测算,春节前余额宝收益率变化不大,节后虽略有回升,但截至2月底仍难涨回4.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市场资金面宽松,加上央行不断出手救市,因此货币基金很难像去年一样出现收益飙高现象。

   市场

   互联网宝宝 收益低于去年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春节前互联网宝宝们的收益率虽然未出现大幅下滑,却也未像去年一样集体“发烧”。

   以余额宝为例,今年1月中上旬其收益率整体向上,维持在4.5%—4.6%之间;但从1月19日开始,上涨走势变为下滑,并始终维持在4.4%以下,昨日最新数据为4.342%。

   此外,在目前市场主流的几款宝宝产品中,微信理财通中的华夏基金财富宝表现最好,收益率超6%。其他互联网宝宝中,虽然也有一些收益突破5%,但相较去年春节前6%以上的收益率仍然偏低。

   走访 “小成本”用户 多不考虑转出

   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余额宝规模超2500亿元,收益率最高达6.7%。2015年1月份,余额宝规模虽然同比翻番,但收益率同比却下降了2个百分点。

   “收益再少,也比银行存款要高,而且购物、缴费、转账什么的都很方便。”走访中,不少“宝粉”表示,除了节前购物支付用途外,不会考虑将余额宝资金转出。记者注意到,这些用户账户内余额多在万元以下。

   相比之下,那些账户资金在5万元及以上的用户,则多数都有“出走”打算。“现在5万起投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多收益率都超过了6%,比买互联网理财产品要划算。”投资者张小姐说。

   预测

   余额宝收益 春节前难“破5”

   数据小组此前分析发现,背靠货币基金的互联网宝宝们,收益率走势与上海银间拆借利率shibor走势正相关,但前者表现稍微滞后。这意味着,在某段时间内若shibor出现下跌,货币基金收益率随后也将出现下跌。

   记者根据近10年历史数据测算,即日起至2月底,shibor呈先降后增趋势。其中春节前shibor值将持续下跌,春节后至2月底,shibor值则呈现缓慢回升趋势。相比之下,与shibor走势息息相关的余额宝收益率,走势则略有不同。

   预测结果显示,2月4日至2月9日,余额宝收益率将有小幅下降;从2月10日至春节前,余额宝收益率略微回升,但也很难突破4.5%。春节后至2月下旬,余额宝收益率将持续回升,但涨幅不会超过1%。整体来看,余额宝收益率走势与shibor走势仍然吻合。

   分析

   今年钱不紧 货基收益仍将降

   大同证劵分析师张诚上午表示,往年每到年末,市场资金都会比较紧张,“尤其农历年年末,是资金真正紧张的时候。因为很多企业的货款结算、工程款支付、年终奖发放等都集中在春节前,再加上节日消费需求,都使得社会真实资金需求量激增。”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张诚告诉记者,虽然央行最近并未全面降准降息,却通过逆回购等手段向市场注入900亿元资金,并开始运用SLF、MLF等货币流动工具等,这一切都在释放货币市场宽松的信号。

   “进入2015年,各国央行都在放水降息,导致一部分外汇借款流入中国,此前沪港通就出现过三天净流入60亿元。此外,受房地产市场冷清影响,过去春节前占货币需求量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工程款结算急剧下降。”张诚表示,上述因素叠加,使得节前资金供给比较充足,货币基金收益也因此受影响。

   “从全球货币市场角度考虑,银行利率下行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未来货币基金收益率预计仍将下行。”张诚说。

   服务

   春节理财 可关注银行产品

   截至目前,余额宝今年的春节计划暂未出炉,但去年春节期间其暂停5万元以上的大额提现,用户应提前做好准备。除了各种“宝宝”,业内人士表示,春节期间很多银行会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用户可选择流动性较好的短期产品来投资。

   银率网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预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5%的理财产品至少有30款。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认购起点最低通常为5万元。(记者 宋立伟 谢家乐)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