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为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 消费金融望大步向前

2015年06月17日 10:2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一直备受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在一系列稳增长的举措当中,消费金融公司成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消费金融将成为刺激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形成以内需贡献为主,其中内需中又以消费贡献为主的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步提高。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在居民收入不能迅速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发展消费金融无疑是刺激消费增长的重要手段。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是长期的、巨大的。在全球消费金融第一大市场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用合作机构、储蓄和贷款协会,甚至还有一些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的加油站等,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从住房、汽车高价商品到教育、度假等多方位的消费信贷服务。几十年来,美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是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潜力巨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消费者对它还比较陌生。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实质试点始于2010年,首批试点城市只有4个,2013年才扩容到16个。

  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优势。与银行相比,不仅业务申请、贷款审批上非常便捷高效,同时具有更加清晰的客户定位,其通常专注于20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三是以消费金融为突破口,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将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壮大以及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金融公司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个人金融服务有效需求的挖掘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一系列的举措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的有效需求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第一,此次放开市场准入从地域到审批权一放到底。放开试点地域,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意味着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的消费选择和体验,审批权限的下放更意味着简化消费金融公司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消费金融公司通常专注于20万元以下的小额消费贷款,主要面向广大普通民众提供金融服务。可以预见,随着消费金融公司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广泛和数量上大规模的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将越来越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客户群。

  第二,消费金融公司发起机构类型的拓宽将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往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由银行主导,除了房地产贷款和购车贷款外,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区别不大,与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个人信贷业务存在一定重叠。此次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发起机构类型多元化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服务对象自然也将覆盖到银行客户以外的群体。

  第三,鼓励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激发更多的大众需求。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线上线下等新型消费模式独有的便利快捷,对消费需求的激发作用不言而喻。此外,在业务拓展方面,与大型零售机构、生产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进行合作,通过有效链接居民个人消费的各个环节,也将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不仅可以扩大客户量、降低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与消费相关的生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促使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在更大程度上步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期。不可否认,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还需要解决目前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掣肘,如拓展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贷款利率,防范风险等。但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深入,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大步向前,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消费的巨大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编辑:刘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