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告称人民币有望两年内成第四大国际货币

2015年07月18日 1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 丁栋)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18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称,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目标已经完成,在未来的两年内有可能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18日在北京发布,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从2009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接近6年的时间,在这6年里面,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程度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状态。

  据课题组测算,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从2009年的0.02已经提高到2014年的2.47,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主要货币出现不同程度的份额下降。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经上升到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已经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在两个百分点左右。

  据统计,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了6.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6%。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已经提高到2.96%,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将近1倍,达96.5%。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额也达到2.8%,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

  陈雨露认为,基于上述数据,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如果在今年下半年能够通过SDR的检查,跨入国际货币储备行列,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重要的阶段性基础。

  “可以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落地,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人民币两年之内成为第四位国际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陈雨露表示。

  他表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两个重要的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重要的货币公共物品,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可以为新兴大国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符合全球金融稳定和经贸发展的利益。

  他解释称,由于国际机构的制度缺陷以及世界超级国家货币实力和经济实力相对的变化,全球公共物品的供应面临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窘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金融公共物品面临着缺乏和结构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应当承担起提供全球货币金融公共物品的责任。

  他强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实施的历史机遇,从产生国际合作新理念和新模式,实现高效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新的国际货币,建立新型国际金融组织,增加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打造一个最能体现合作共赢理念的命运共同体。(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