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云南特大贩售假烟团伙涉案千余万 按需定制假烟

2011年01月20日 14:4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涉案金额达1655万余元,销售网络横跨云南、河南、广东、宁夏、新疆、江西等多省区……《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从云南省大理市公安局获悉,当地警方历时近1年,破获大理近年来标值最大的贩售假烟网络案。

  案起神秘货运站

  2009年10月9日,大理市公安局烟草警务站民警和大理市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在大理市下关文化路顺达托运部内查获一批走私烟叶。警方发现,这批烟叶与以往查获的烟叶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查获的烟叶量小,包装简陋。这次查获的烟叶不仅量大,而且包装规整。40包烟叶都是50公斤标准包装。不法分子为防止烟味外传,防潮,先用塑料布作外包装;为防鼠咬,又用麻袋、编织袋缝好;最后用纸箱包装,这样就不会引起怀疑,方便运输。

  民警意识到,这样的包装,货主应该是要进行长途运输,做“大生意”。于是,警方在托运部周围开始布控,等待货主出现。

  然而,几天过去了,货主却始终不见踪影。又过了几天,拉货人出现了,但他们却像蚂蚁搬家似的一次拉几包,拉上就跑。民警化装寻线跟踪,终于查清了他们另存烤烟的仓库和运货人的身份。

  此时,一次偶然的稽查,使这个案子开始明晰起来。

  2010年2月5日,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在大理市金星村一出租房内查获9个品牌共计6979条假冒伪劣卷烟。但是房主除了按月收取租金外,对其他情况一概不知,唯一见到的就是这批卷烟上放着一张“小李多少条、小芬多少条……”字样的纸条。细心的民警在房主的一张照片上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而这个号码与烟叶托运单上的电话号码一致,初查后发现这批假烟系一个叫史某的人所存。

  警方侦查发现,史某极有可能是一个集制假原材料收购、假烟生产及假烟销售为一体的团伙成员。经过案件串并,此案与大理市2009年10月9日侦办的烤烟案是同一伙人所为,该案上线另有其人。 

  2010年2月11日,大理市公安局正式开始立案侦查。

  警方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后,查清了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制假窝点老板张某的身份,由此推断张某为售假团伙的上线之一。

  随后,警方分析得出,此案是一起以河南平顶山市叶县马庄镇为中心,辐射河南、广东、新疆、江西、云南等多省区进行涉烟不法活动的网络案件。

  2010年7月1日,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打击制售假烟网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将该案列入国家级督办案件。

  窝点“草木皆兵”

  2010年7月27日,云南警方赶赴河南,在河南警方的配合下到平顶山市叶县马庄镇开展侦查。

  然而,民警刚进入叶县马庄镇,紧张的气氛就扑面而来。街道边店铺的经营者和周围纳凉闲谈的人马上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来客,然后迅速掏出手机急促地讲话。不管警方的汽车走到那里,后面总有车辆跟着,不时还有人上前询问。

  民警事后才了解到,原来马庄除了制造、贩卖假烟猖獗外,还存在赌博等不法活动。一旦有陌生人在这里出现,马上就会引起注意。那些隐藏在养鸡场、食品加工厂和居民家里的制假窝点,只要听到风声,转眼就停止生产,大门紧闭人去楼空。

  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警方终于查清马庄镇23条假烟生产线(点)的生产流程以及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

  原来,在马庄镇,金某控制着整个制售假冒卷烟的网络,这个网络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由福建人提供师傅、资金、技术、销售渠道;江西人提供包装材料;马庄本地人提供场地、设备、原辅料。整个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只要经销商将所需品牌、包装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发至产地,厂方立刻按客户的要求组织生产,再通过专业渠道发往经销商。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庄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原材料采购、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非法生产经营假冒卷烟生产地,该制假售假网络团伙在全国的涉案金额高达1655.3万元。

  多省区联合收网

  大理警方完成在河南的调查取证后,继续对张某在大理本地非法收购烟叶、贩卖假冒卷烟案进行侦破。

  警方通过后期侦查,查实了张某在大理、丽江等地销售假烟的数量、货款来往的账目,最终认定张某在大理、丽江销售假冒卷烟近两万多条,涉案金额42.5万元的事实。在证据面前,张某不得不低头认罪。

  2010年11月27日凌晨,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在河南省公安厅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平顶山市辖区内各县、市公安局、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近3000人,在叶县马庄镇成功打掉以金某为首的假烟包装生产线,查扣一大批制假设备及假冒伪劣的成品和半成品卷烟,抓获犯罪嫌疑人34人,案值1350多万元,主要犯罪嫌疑人金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同时,甘肃省天水市抓获涉烟犯罪嫌疑人3人,查获涉案物品价值150余万元;山西省阳泉市抓获涉烟犯罪嫌疑人9人,查获涉案物品价值110余万元;河北省徐水市警方抓获涉烟犯罪嫌疑人7人,查获涉案物品160余万元。

  本报记者储皖中本报实习生施怀基

  本报通讯员李培荣

  本报大理1月19日电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