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专家称网络监督是否真正约束官员言行仍待观察

2011年08月15日 16:4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舆情背景:

  在《地方领导留言板》开设5周年之际,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和舆情监测室联合举行“网络问政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系列访谈,结合“留言板”5年以来取得的成绩,探讨通过留言板等形式加强官民互动,推进网络问政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期、第二期的主题分别是“网络问政的大循环与微循环 ”、“构建宽松网络舆论环境”,本期的主题是“完善多样的政民沟通表达机制”。

  会商嘉宾:

  熊建军:新疆石河子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关系和文化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播语境下向世界传递新疆良好形象》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田林华:1964年4月出生,198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海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长期从事基层党政宣传工作,多次妥善处理地方突发舆情事件,广受好评。

  会商实录:

  主持人:五年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共接收留言105.7万条,其中每周网友留言量达8000-11000条,各地每周回复量也有800-1000条,累计共有4.9万条留言得到各地各级领导的回复。您如何看待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在建立畅通的网上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中国官民互动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熊建军:谢谢主持人。我们看到长期以来,官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不是很畅通,地方留言板的出现,至少能够让百姓通过这个渠道直接向更高一级表达想法。中国有一种“御状”文化,很多百姓不相信自己的直接管理者,想要找最高领导。但是现在信访渠道不是很畅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留言板的出现直接加强了基层和高层的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看到自己视力不及的范围,扩大视野,拓宽和公众的交流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它是现在官员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补充,在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这也可以说是官民互动的一个崭新平台。

  田林华:谢谢主持人,谢谢人民网给予这么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从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来看,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了舆论的聚集地和发散地,对政府部门来说,网络已成为民意和诉求表达的主渠道,是政府部门听取民情的又一手段。但互联网虚拟的特性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不受道德和行为的约束,真假难辩。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作为官方网络媒体在网络上畅通民意渠道的一次尝试,意义重大。一方面,地方领导网络留言板建立起了地方领导和网民直接沟通的桥梁,为矛盾的化解缩短了行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地方领导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板网民的反映,及时获知矛盾解决的效果和网民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人民网地方领导网络留言板作为载体,对网民留言的把关,让地方政府和网民可以有效避免各种“推手”、“炒团”借机发布、炒作一些虚假信息。

  主持人:人民网地方留言板促进了官民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重视舆情、重视舆论,您如何看待留言板的舆论监督功能?

  熊建军:现在网络对政府的监督越来越明显,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因为受到很多影响,比如像其他的论坛、博客、微博,不具有官方性质,不像人民网,地方官员会更重视,在遇到信息的时候,反馈会更及时,可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能够满足网民的一些要求和需求。

  最大的一点在于,通过这种正常的渠道,让百姓感觉到网络是可以反映问题的。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关注,但是人民网的留言板至少可以一级一级约束,比如说市里的问题解决不了,留言板有没有可能去反馈给它的更高一级,如果这样的话监督作用会更大,包括一些大的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内参的性质递交给更高层的领导,这样更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另外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留言板上也会有谣言,我们要清楚辟谣的责任人应该是谁。更重要一点在于,我们不能把辟谣的人界定为网民。关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辟谣的人就应该是政府和相应的社会组织。如果政府或者社会组织认为这是一个谣言而不去理睬,这样舆论监督作用就会打折扣。应该是看到谣言一定要告诉大家,这是假的,只有这样舆论监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现在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公众对于主流媒体不是很信任,所以到底有多少受众会在留言板上进行实质性问题的反馈,我们还不太清楚。这是一个好的平台,但是能不能更好发挥,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的观察,需要我们对问题的具体处理进行一个比照,看它是不是真的约束了官员的言行,真的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主持人:您作为公共关系的专家,您认为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

  熊建军:由于我们在信息传递方面长时间都是单向渠道,比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等,都是以单向为主,没有一种双向交流。当然报纸上也有读者信箱,电视上也有短信交流平台,但还是比较少。但网络不一样。它的公众面积特别大,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不知道的,总有人会知道,这样就对让事实大白于天下、澄清问题有好处。网络杜绝了一些信息腐败,就是压制、隐瞒信息,这种情况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危机事件中尤其可以看到。有很多社会组织也好,政府也好,不把这个故事讲完,遮遮掩掩的,这样一来,公众和媒体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网络。它会动用各方面人员来打听这个故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把这个故事打听清楚了,而你在讲故事的时候没有把最重要的信息告诉公众,这个时候它就能去补充故事。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广播报纸相对做得少一些,网络出现以后,它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大家都关注了某个事件以后,像前段时间的各种事件,网络对舆论监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合理去利用网络平台,在一些舆论监督方面,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也好,能够给公众一个更完整的交代,不然政府的公信力确实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记得新疆某兵团被曝“最牛团长夫人”,我觉得兵团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很迅速,只有注重网络才可能在处理过程中有好结果。现在很多政府领导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问题,他不清楚传播规律和媒介特点,认为虚假信息自己可以不管,结果就把自己陷到泥潭里去。这样一来,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消极影响。

  主持人:从政府危机管理角度看,您认为政府应该怎样转变观念,积极面对网络舆情?

  熊建军:最开始的时候,政府对网络舆情几乎不怎么管,但到现在可能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舆情。据我所知,很多单位设置了网络舆情的专门管理人员,他的工作就是看问题,看它是不是会影响单位,需不需要反映给上级,让他们及时处理。现在网络作为一个新的沟通方式,我们要做的“从新到心”的沟通。面对新媒体、新的舆情发源地,我们应该真心实意去面对它,这样才能做到多赢。我曾经看过一个解释,解释“多赢”的“赢”,说我们首先要有危机意识,第二要有沟通意识,第三要有时间观念,第四要有效率意识,最后要有平常心。管理者要注意一个问题,网民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而是针对某一个组织或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

  田林华:从我们实际危机应对角度来看:所谓“危机”,把握好了就是一次机遇,把握不好就会变成一次灾难。过去面对突如其来危机,政府部门往往因担心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等原因,喜欢“捂”,喜欢“遮”,首先想到的是封堵消息,把危机信息阻断,从而延误了新闻传播的最佳时机。当危机经过公众发酵,被网络和媒体报道和炒作后,又采取“鸵鸟政策”或者一味的“辟谣”和否认,对于媒体的炒作、公众的质疑,反应迟缓、敷衍塞责,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有所回应,但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丧失了最后补救的机会,最终导致危机成为一次不可控的灾难。从概率论来说,危机是无法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正视危机,在危机发生的那一刻,就要主动对外发布信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一方面,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说,立即说,有多少信息就提供多少信息给媒体和公众,少不要紧,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将权威“信息流”传播给公众和媒体。另一方面,不仅要立即说,还要持续说,要紧随危机发展的轨迹,逐步向媒体和公众提供信息,要让媒体和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同时,要加强收集网络舆情反映,开展舆情研判,及时对危机处置进行调整。

  主持人:海盐作为基层单位,在回应当地社会关切中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

  田林华:近年来,海盐坚持善待、善管、善用网络,按照“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先声夺人、全面掌控”的要求,全面加强网络监管和平台建设,提升网上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牢牢掌握话语权,为海盐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赶超跨越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一是注重舆情收集。实行网络舆情信息抄告和报送制度,定期巡查县内外重要网络,及时了解网民的最新动态,对一些涉及重要的网络舆情信息,通过报送单和抄告单的形式,加强沟通交流,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二是注重收集研判。定期编辑出刊网络的舆情信息反映,对一定时期内网络评论的热点和互联网动态进行综述,客观全面地反映县内外网络舆认的动态,供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决策参考。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网络新闻发方人机制,要求一些重点部门、重要单位通过在主要论坛注册实名ID的形式,开展重要信息发布、重要舆情引导等工作,提升网络舆论处置的实效性。

  主持人:针对网络信息易失实、煽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您认为网民在舆论监督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自律准则?

  熊建军:这是一直都在谈的问题,学术界也在谈,网民自己也在谈,主流媒体也在谈,但是这个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曾经有一次我转发了一条微博,用十秒左右我反应过来这可能是虚假的,马上就删掉了,可是有一些有媒介素养的人都未必能判定这是不是虚假信息,怎么办?这个还是要回到我前面讲的。有很多网民不提倡实名制,其实实名与否对于舆论领袖都无所谓,舆论领袖应该起到一个作用,如果遇到虚假信息,你可以去求证,而不是一言不发或者推波助澜。政府在第一时间要进行辟谣,当事人也要出来进行澄清。动车事件里有一个关于柴静的事情。一个名叫“动车记者”的用户发了一个微博说自己从央视出来进行独立调查,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应该有人告诉柴静,那她在第一时间内应该出来辟谣,不管你工作有多忙。但是在这个事情传了很以后,她才在博客发表文章说自己从未开通微博。从这个事情就看出,当事人及时出来澄清是很重要的。对于网民来说,面对有些自己不能判断的事情,应该以一种求证的心态去传递它,而不是把它当成真的去传递。现在网上的很多言论有一定媒介素养的人看到都觉得是真的,遑论一些缺少媒介素养的人。所以要避免谣言存在,可能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政府、当事人、网民,这三方面都要出力,尤其是网民里的舆论领袖,不管你对政府有没有意见,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出现假的东西,你就该站出来辟谣。如果你的粉丝或者听众太多,你不辟谣,那肯定会影响一般公众的心理,让他们继续传递假信息。

  主持人:两位最后您能不能给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发展提几点意见或者建议?

  熊建军:有一些问题,如果你们觉得事关大局,对地方影响很大,但是在留言板上没有得到解决,是否能选择一定的方式去进行监督,提醒他这里有一个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要么就是可能单独地和留言的人进行交流,然后再进行反馈,或者用内参形式往上递。这个工作如果能做一下的话,监督平台的作用可能会发挥得更大一些。另外,有了留言板这样一个平台,还需要让领导知道,这不是一个形式,也不是个摆设,它真的会推动政民沟通,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田林华:对于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可以在互动性上能够进一步加强,可以不定期的深入基层搞一些领导在线访谈等互动性的栏目,进一步提升栏目的知名度。同时,要加强与地方各级网络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地方网络管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快地方领导留言板块网民留言的答复处置效率和网民的满意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