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应对儿童留守“危机”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2012年07月05日 15:3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浪潮。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逐渐衍生出庞大的农村留守人群。

  目前,留守人群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关爱和教育;子女的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分离;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身心负担加重。而这些已经变得“势单力薄”的留守人群,已经成为各类不法行为的侵害对象。

  这些看似只是留守家庭自身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成为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法制日报》视点版从今天开始推出“破解留守现象”系列报道,试图通过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3类不同留守人群特质的分析,寻求破解之道。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上,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经验可借鉴,因此需要搭建一个政府、企业、学研相结合的互助平台,以切实改善我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问题。

  这样的官方表述可以从坊间的一句顺口溜中,得到更加直观的体现——“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

  留守儿童,他们正遭遇怎样的成长困境?《法制日报》记者深入留守现象较为突出的沂蒙山区,在那里,寻找这些儿童的留守世界。

  心理

  自闭忧虑孤独寡言

  一张废弃挂历的背面,稚嫩的铅笔线条简单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白云下,爸爸、妈妈和一双子女站在屋前,开心地笑着。

  这实在不能算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但对11岁的燕燕而言,却是她心底的憧憬。

  燕燕的家,在山东省苍山县东泉里堡村。苍山县,是山东省的劳务输出大县,目前外出务工人数超过27万,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燕燕的爸爸在3年前因冲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只能外出打工。燕燕和3岁的弟弟成了留守儿童,寄居在姑姑家。

  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姑姑做好早饭,整理好弟弟的洗漱之后,燕燕背上书包开始将近1个小时的“跋涉”。

  崎岖、尘土飞扬、上坡下坡……在经过20分钟的山路后,燕燕终于迈上平坦的马路,但问题随之而来。这是村庄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每到早上和晚间就会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但没有人行道。燕燕在这条人车混行的马路上,要走将近半个小时。车多的时候,她往往是和车辆“擦肩而过”。

  中午,花1元钱买的1个馒头和一袋豆奶就是燕燕的午餐。下午放学后,走完1个小时的路程回到姑姑家,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姑姑挑水做饭。对燕燕来说,做家务是她的主要任务,有些时候甚至是抢着来做。

  燕燕的姑姑说,燕燕很懂事,也许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她有些早熟。

  燕燕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去做事情,看到有客人进屋,就搬把椅子过来;客人递给她零食,她的第一反应是喂给姑姑的孙子……

  她也不喜欢说话,给人的感觉是害羞,甚至有些拒绝。与人相对时,燕燕总是低着头抠手指甲。如果有人问起她的父母,会看到滴落在她手上的泪水。

  燕燕的眼神里似乎总有一丝忧愁,只有在谈到她最喜欢吃的,5毛钱一块的炸鸡时,她才会笑起来,“太香了”。

  燕燕的世界,是随时可能出现的失学、繁重的家务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这一切,让11岁的心灵不再阳光,甚至与社会产生了隔阂。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说,由于繁忙的生产生活负担,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关注不足。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

  安全

  受侵害与侵害并存

  国家4A级风景区抱犊崮的西南侧,是苍山县六合村。与抱犊崮时而热闹的游人相比,六合村显得很安静,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的,是像丁丁兄妹、他们的爷爷奶奶这样的留守人群。

  六合村在大山深处,从苍山县城到这里要经过一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丁丁兄妹的父母早在多年前,就走过这条山路,到浙江省义乌市的一家糖果厂打工,只有在每年的春节,他们才会回来与家人团聚。

  去年3月,奶奶李金美像往常一样,带着丁丁兄妹俩到六合村西山自家的地头,她将两个孩子放在地边让他们自己玩耍,就开始焚烧地边的荒草以便开垦。但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刮来,一场山林大火一触即发。

  “看到着火,我吓坏了,赶忙去扑火,火在前面跑,我就在后面追。但火越烧越大,后来上山救火的人多了,我就下山了。山上的火烧了两个多小时,杂草和松树都被烧了。”对于没有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李金美来说,突发的大火让她手足无措,甚至顾不上在旁边玩耍的孩子。

  六合村的村民赵夫秀想起当时的情形还有些后怕,“山火发生后,李金美一直手忙脚乱地救火,旁边的两个孩子吓得哇哇直哭,还是后来帮忙救火的人把孩子抱下山的,不然,这两个孩子现在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安全问题,成为悬在留守儿童头顶随时可能坠下的利刃。而相对于丁丁兄妹遭遇的这种事故而言,受侵害与侵害他人正成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关键词。

  苍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纪起说,经过他们办案发现,随着苍山县成为留守大县,各类刑事案件也成为笼罩在留守家庭头上的阴霾。

  “留守女童受性侵案件呈上升趋势。留守男童则长期处于爷爷奶奶溺爱之下,缺乏父母管教,现在正逐渐成为网络毒害的受害者,当这些孩子网络成瘾后,可能成为抢劫等刑事案件的作案者。”苍山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刘义军说,2012年1月20日,正在上初三的留守学生张某,与在网吧认识的李某等6人采取暴力手段实施抢劫,分得现金900余元。

  “由于目前留守家庭主要是隔代监护,老人除了要照看孙子女以外还要耕种田地,承担其他家庭责任,再加上很多老人是文盲,对孩子的监护只能停留在关注孩子的保暖和安全层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贺聪志说。

  成长

  心理失落易入歧途

  “现在在这里居住的已经是第二代留守儿童了。”六合村村主任说,这里的孩子一般上完小学就会外出打工,“以前还有一些孩子能上初中,但现在是越来越少了,村民们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

  在六合村,一名小学生的童言无忌甚至把上门规劝孩子上学的村干部噎住了:“你读了那么多年书,也就2000元左右的工资。我爸小学都没读完,在广东做个技工,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我觉得读书真没用啊。”辍学打工,甚至成为留守儿童自愿的选择。

  “对于目前是留守儿童的这一代来说,一旦他们出去打工,他们的心理失落会比父辈更为剧烈,他们希望将来留在城市,但是他们的待遇又让这个想法不太可能,所以心理失落更加剧烈。”贺聪志说。

  心理的剧烈失落,正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这种情形已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有所体现,他们曾经是第一代留守儿童。

  来自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调研显示,农民工犯罪主体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年轻人,且大部分为20岁左右的青年;其中85%只受过初中、小学文化教育,10%为文盲,对法律常识更是知之甚少。由于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甚至无法满足吃饭、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一部分农民工在不能或不愿合法挣钱的情况下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无业或工作不稳定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而当他们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会采用合法手段去维护权益,而是实施过激或犯罪行为。各种诸如因不能正确处理琐事所造成的矛盾,且无视社会公共秩序并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的聚众斗殴行为不胜枚举。

  破解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让他们不再留守,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叶敬忠说,实现不再留守,只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真正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就地就业,这样他们就不用再外出;第二种是留守儿童随着父母一起到外出务工的地方生活。“但是,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这些途径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所以,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从‘解决’思维到转变为‘应对’”。

  那么,如何应对?记者了解到,敬一丹等24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提案称,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至2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委员们建议,全国人大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应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公安、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部门,要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

  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分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劳动、用工、“三农”、教育、监护制度与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对留守儿童的保护还缺少针对性、综合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明显滞后,而且缺少可操作性。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保障。建议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切实将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纳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中,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消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增强法规政策的适时性与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这些条款的实施。(记者赵丽 本报实习生罗甜甜)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