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人日报:治理“车轮腐败”不缺办法缺决心

2013年02月22日 16:4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治理“车轮腐败”不缺办法缺决心

  公车统一车牌,这样简单易行的办法为何没有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公车私用这一痼疾?答案很简单,受其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官员群体。改革一旦遇到拿自己“开刀”,往往会阻力重重。

  “车轮上的腐败”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据新华社2月20日报道,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持续发酵。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前不久,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频频推介和转发。

  小学生提出的这个药方,其实并不新鲜。浙江平阳县早在2007年就统一了公车车牌,令公车私用现象大为收敛。但这样简单易行的办法为何没有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公车私用这一痼疾?答案很简单,受其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官员群体。改革一旦遇到拿自己“开刀”,往往会阻力重重。

  自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公车改革已走过近20年。多年来,中央三令五申治理公车私用,各地也出谋划策进行了多种尝试,如取消专车实行货币补贴,引入GPS实时全程监控公车使用,以及全面公示公车能耗。但公车私用之风未能“刹车”。究其原因,一则政策较宽松,缺乏威慑力,二则一些渐进式的改良方案戳不到痛处,三则尚未让公众监督发挥更大作用。

  公车私用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达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解决类似司空见惯又影响恶劣的痼疾,缺少的未必是方法,而是足够的决心和勇气。

  2013年伊始,网友发起的“随手拍豪华军车”行动响应者众。具有明显标志的军车、警车,一旦被私用,轻易就能被发现。而与普通车牌一样的公车,则很难受到有效的监督。如果不仅给公车都挂上公牌,还在车身上喷字,标明各自所属的诸如“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字样,让百姓一眼就能识别,私用者无疑将更加无处遁形。当某位公务员再想利用公车接送孩子或是举家出游时,就不得不掂量掂量,是否值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指指点点,并承受可能遭到举报的压力。

  让坐公车的既得利益者去监督治理公车私用,监督很容易形同虚设,治理很可能变成走过场。而亮明公车身份,使其置身于公众监督之下,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因为怕被“人肉”搜索而成为下一个“表叔”,不少官员现在对戴名牌手表、皮带或者拎名牌包心存顾忌。同理,在更为广泛的公众监督之下,公车私用之心也将有所收敛。

  为了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以公车统一车牌接受公众监督为突破口之余,还需配套跟进公车消费刷卡结算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公车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尤其是一些公车拥有多种特权,如上高速公路不用缴费,闯红灯不用被开罚单。若不把这些特权也一并关进笼子,用统一车牌来解决公车私用问题的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违规成本太低是一种纵容。真正将监督落到实处,还须对公车私用加大问责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公车私用被举报后,仅仅是补交使用费和通报批评,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从接受外部监督到配套制度跟进再到加大问责力度,拿自己“开刀”的每一步都会很艰难,但治疗痼疾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猛药。唯有阳光管理、从严治理,公车私用现象才有望走出困局。

  近来,随着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的推出,各地纷纷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具体举措,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遇冷,高端白酒的销售大幅度下降。治理“舌尖上的腐败”收效明显,民众在击节称许的同时,也对这股新风的持续性有了更深切地期待,并期望政府在遏制“车轮上的腐败”问题时拿出同样的决心和勇气。(蒋菡)

【编辑:张志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