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解读李天一案为何如此受关注

2013年07月11日 15:21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10日凌晨,李天一案新律师发表声明,对媒体提出期待:媒体等不仅有义务遵守法律,有义务爱护和保护未成年人,有义务爱护和保护大半生为人民群众带来歌声和欢笑的老艺术家们。(7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不得不说,律师的话说得有道理。的确,媒体有义务遵纪守法,不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未成年人的隐私进行披露; 媒体有义务引导公众,而不是煽风点火,必须明白何为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公众纷繁复杂的意见引导到主流的价值观上。至于,媒体是否有义务维护老艺术家的形象,这倒可以商榷。媒体是事实的报道者,他们并不需要为老艺术家歌功颂德,也不能刻意捏造事实贬低老艺术家的形象,他们只要做到客观报道即可。

  问题是,律师说得这些问题,难道媒体不知道、不清楚吗?他们当然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媒体而言,他们明白如何报道未成年人的新闻,知道边界在哪里。这一点,代理律师大可以放心。记者们也不会糊涂到不分青红皂白,无度地消费未成年人的隐私。

  可是,大家为何“明知故犯”,紧紧盯着一个李天一不放呢?李天一并不是普通的未成年人,他背后有着显赫的身份和背景,这个身份和背景必然引起公众的关注。此时,李天一就不仅仅是一个人名,不仅仅是一个未成年人,而是一个公共事件中的当事人,一个公共视野中的符号。人们想通过这个事件、这个符号,看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关系和背景是否会在法律面前根本不起作用。即使事件的当事人不是李天一,而是其他同样身份者,人们也会如此关注。

  如果从公共事件角度看,这种关注就不是先入为主的“诛心之论”,而是基于一种现实经验作出的“未雨绸缪”。这种关注也不是对老艺术家的亵渎和伤害,而是对现实司法运行的一种必要监督。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媒体才会做出一个选择,在报道李天一时给出不一样的规格。因为这个事件已经成为社会不能回避的公共事件。 李劭强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