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男子伪造购物卡诈骗 精明“黄牛”相继中招

2013年07月12日 14:26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郭山泽/漫画

  长期在各大商场“耕耘”的“黄牛”竟也成为诈骗的对象。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起诉了一起通过出售伪造购物卡实施诈骗的新型案件。

  精明的“黄牛”被骗了

  2012年,赵东在网上看到“黄牛”收到假购物卡的消息后,受到启发,想到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挣钱。于是,他找到单位效益不好、手头拮据的迈云雨,共同商量用假购物卡诈骗“黄牛”,两人一拍即合。

  迈云雨找人借了2万元钱交给赵东,用于购买真的购物卡。卡到手后,赵东通过网络联系到广东一个可以复制购物卡的人,双方约好由赵东支付1万元的做卡费,对方用真卡复制出假卡。赵东将定金及一套真卡邮寄给做假卡的人,一个多星期后,对方将真卡及四套假卡邮寄给赵东。

  这些伪造的购物卡与真的购物卡无论是外观还是卡号都一样,也可以进行刷卡消费,只是其中一张卡刷卡消费后,其他卡中的金额也相应减少。

  随后,赵东和迈云雨分别找到“黄牛”,并用事先买好的电话卡与对方联系,谈好折扣后约好交易地点。为了防止先卖出的卡被立即消费而使其他伪造卡因卡内无钱而露馅,赵东、迈云雨和所有的“黄牛”都约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交易。

  到了约定时间,赵东带着一套真卡和两套伪造卡来到广安门某商场附近,迈云雨则带着两套假卡来到酒仙桥某超市附近。交易前,“黄牛”都会先根据购物卡卡号打电话查询余额,确认卡里有钱后才放心交易。

  迈云雨以3.8万余元的价格卖出两套卡。赵东也以1.9万余元的价格卖出一套卡,但在他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卖第二套卡时,“黄牛”经查询发现部分卡里已经没钱了,于是按剩余金额成交了1万元左右。

  一名“黄牛”从赵东处买卡后,试图将所购卡内的金额转到自己的一张卡中时,发现无法进行转账操作,找赵东时却发现他早已不知所踪,打电话也无法联系上,遂产生怀疑。于是,他立即在附近的商场刷卡消费,发现消费完1.1万余元后,卡内就没钱了。而另一名“黄牛”在消费完8470元后,也发现卡内已经没钱了。二人这才发觉被骗。经统计,4名被害人共计损失4.76万元。

  日前,赵东、迈云雨已被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起诉至法院。

  “黄牛”被骗的三大原因

  “黄牛”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对象,在令人咋舌的同时,更需要深思。

  购物卡本身易被复制是技术因素。赵东在网上看到有人通过复制购物卡卖给“黄牛”的方式行骗,顿时觉得找到了“生财之道”,于是如法炮制。这一事实充分暴露出当前部分购物卡存在安全技术标准较低,容易被复制的缺陷。

  礼品过剩催生“黄牛”经济是社会环境因素。用购物卡送礼已经成为“送礼文化”的新潮流。各大商场附近都有一批以收购物卡并为他人刷卡购物为业的“黄牛党”。由于这一行业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使得这一群人被犯罪分子盯上。每到年底,送礼风最盛行的时候,也是“黄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犯罪分子也正是瞄准这一时机大肆行骗。

  购物卡实名制名不副实是监管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七部门2011年5月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规定,对于购买记名商业预付卡和一次性购买1万元以上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的单位或个人,由发卡人进行实名登记。但这一规定偏重于预防腐败、控制金融风险等目的,强调“源头管理”,忽略了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因此,所谓的实名制,只是在购物卡发行市场上实现,在流通市场上仍然是认卡不认人。本案中的真卡均进行了实名登记,但事实上任何人均可持该卡进行消费,卡到底在流通环节倒了多少手,很难查清。如果能在流通环节设计合适便捷的变更登记机制,一卡多骗的行为自然无所遁形。

  加强规范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

  朝阳区检察院检察官认为,司法机关能对犯罪行为进行惩治,但却无法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而群众的期待绝不仅仅是犯罪得到惩治,更在于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因此,加强根源治理才是治本之道。

  购物卡之所以沦为诈骗罪的工具,有技术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监管的原因。

  “黄牛经济”虽然是灰色行业,但也要考虑到刺激这个行业出现的社会需求,简单粗暴地禁止购物卡交易,在当前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效地规范和引导。

  办案检察官认为,要根除购物卡市场中滋生此类诈骗犯罪的土壤,一方面要加强对购物卡技术标准的规范,明确购物卡制作的技术标准,提高其安全系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购物卡流通环节的规范,在不影响购物卡流通性能的前提下,使实名制涵盖到流通环节。

【编辑:张培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