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专访FBI艺术犯罪组前首席探员

2013年08月09日 10:42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罗伯特·K·惠特曼

  人们对艺术品犯罪的了解通常都来源于影视作品,美国好莱坞的大片总乐于将艺术品窃贼塑造得潇洒迷人、聪明机智,像《偷天游戏》里的汤姆斯·克鲁恩、《捉贼记》里的加里·格兰特,以扑朔迷离、技艺高超的作案手法博人眼球。

  但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艺术犯罪组前首席探员罗伯特·K·惠特曼却说:“这完全不符合现实。”惠特曼有切身体会,从1988年到2008年,他同窃贼、骗徒、黑手党、掮客周旋了近20年。作为FBI艺术犯罪组的创始人,他曾经在不携带武器的情况下卧底办案,追回了价值数亿美金的艺术品与古董。

  惠特曼把他的办案经历写成一本《追缉国家宝藏》的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希望通过此书,让大家了解艺术品犯罪的真实世界,了解FBI艺术犯罪组特工的工作。”惠特曼告诉《方圆》记者。

  规模与数量仅次于毒品、洗钱的跨国犯罪

  艺术品价格攀升,伴随而来的是艺术品窃案也越来越多。1990年,技高胆大的窃贼在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美术馆偷走了11幅大师杰作,被称为是“艺术犯罪史上最大的悬案”,开启了艺术品窃贼肆无忌惮的“新时代”。

  惠特曼说,起初,美国绝大多数执法机构,包括FBI在内,都不太重视失窃艺术品的追查。他认为FBI当时对艺术品犯罪的掉以轻心是很短视的行为,“并不能因为这类案件没有所谓的‘受害者’就不去重视它,艺术品窃贼偷走的不只是艺术品,更偷走了记忆与身份的认同,他们偷走的是历史。”惠特曼说。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网络、高速度运输、手机、关税改革等新状况,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犯罪的频率和效率。据联合国统计的数据,艺术品犯罪当时已经成为发案数仅次于毒品、洗钱与非法军火运送的跨国犯罪。

  在FBI工作日久,惠特曼逐渐了解到艺术品市场的庞大,合法艺术品市场每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而非法的艺术品市场每年产值就达60亿美元。但早在2008年,联合国在意大利库马约尔举行的首届“艺术品与古董组织犯罪国际研讨会”中,来自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的法学教授斯德方诺·马纳科尔达就指出:“一年60亿美元这个数字,可能还低估了艺术品犯罪的利益,因为在联合国的192个会员国里,只有三分之一统计了艺术品犯罪的数据。”

  惠特曼也是这次国际研讨会的嘉宾,与会期间,他趁机详细看了会议资料里由国际刑警组织提供的数据,翻到一份艺术品窃案的地理分布图,上面给出的结论是:全世界艺术品犯罪有74%都发生在欧洲。

  “这不是全部真相。”惠特曼说,“那样的数字其实只可以看出哪些国家真的重视艺术品犯罪防范。”在其他国家,艺术品犯罪同样猖獗。

  惠特曼的依据在于:从世界艺术品交易份额可以看出,中国占的比例最大,占市场份额40%;而从今年开始,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市场。相对而言,中美两个国家的艺术品窃案应该更多。

  惠特曼认为各国打击艺术品犯罪的力度不同,导致了数据上的差别。意大利是投入最多心力的国家,总计有300名专门警员,他们动用的资源与美国缉毒署打击毒品的手段相同,包括动用直升机、网络侦探,甚至潜水艇;法国在巴黎的艺术防范小组有30多名专职探员,西班牙和英国也都有自己的专案组。

  “艺术品犯罪案件在1995年就被美国列为联邦罪行,但是他们却在2004年才成立联邦调查局艺术犯罪组,组里只有我一名专职卧底探员。最开始组里有8名警员,到今年有14名了,但这些警员都是作为兼职来处理这些案件,我退休后,就没有人再专职做这些事了。”惠特曼遗憾地说。

  “灰色市场”里的卧底探员

  成为一名真正的FBI探员的难度,是制约FBI组建艺术犯罪团队发展的因素之一。

  如同许多国际犯罪一样,非法艺术品与古董交易也要依靠合法与非法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合法市场的古董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非法市场的供应,大家一般把难以捉摸又不受管制非法市场称为“灰色市场”。因为艺术品交易金额巨大,热门艺术品与古董往往吸引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洗钱者、经营非法生意的画廊老板、毒贩、航运公司、利欲熏心的收藏家等等,偶尔还会有恐怖分子。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中,FBI探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机智的应变能力。

  惠特曼所从事的卧底工作,更是充满危险。对他来说,如何规避风险是工作的一部分,FBI探员逮捕的许多罪犯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徒,一旦卧底工作暴露,FBI探员自身的人身安全不但得不到保障,也会危及到自己的团队和家庭。

  惠特曼认为,他在成为FBI探员之前在当地《农夫》月刊做了8年调查记者的经验帮了他不少忙。因为要为月刊拉广告,所以惠特曼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学会了影响别人的想法,了解人性的复杂面,就能与对方建立关系,然后再‘背叛’他。”

  “卧底办案就像下棋,你必须精通自己办案的主题,而且必须要比你的对手快上一两步。”惠特曼表示,顶尖的卧底探员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能,如果犯了错,也要用最快的速度扳回局面。

  在一次追寻一件有1700年历史的南美洲古董“后襟”(印加帝国莫奇卡国王盔甲的后背部分)的时候,伪装成国际掮客的惠特曼同走私客在互相试探的过程中因为一时语快,撒谎自己是个律师,而这一身份很快遭到了走私客的怀疑。惠特曼急中生智,用激动的语气谴责走私客对他的质疑,并将他化名的鲍勃·克雷因为家庭暴力而被吊销律师执照的事情“坦白”,才解了围。

  此后惠特曼总结了教训:能不说谎,就不说谎;说的谎越多,就越得花脑筋记住自己的谎言。

  此外,因为办理的是艺术品犯罪的案件,作为一名卧底探员,即使做不到具备辨别艺术品真伪的能力,也必须得具备一些鉴赏并解释艺术品的知识。惠特曼本来就对艺术史感兴趣,再加上他曾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巴恩斯基金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艺术培训,这些广泛的积累让他在办案过程中如鱼得水。

  请贼入瓮

  那惠特曼究竟是如何同罪犯们取得联系,从而找到失踪艺术品下落的呢?

  “艺术品罪犯的困难之处不在于窃取艺术品,而在于如何销赃。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沉不住气的窃贼就一心只想把‘烫手山芋’给脱手。”惠特曼说,“FBI探员通常利用这一点,乔装成有意收购艺术品的古董行家,在一番激烈的心理博弈之后,请贼入瓮。”

  2000年12月21日,瑞典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伦勃朗的《自画像》被一名劫匪拿走,另两名劫匪拿走雷诺阿两幅1878年的作品。

  窃贼们的偷窃手法了得,但他们却不是好的艺术品商人。2005年,经过多人转手的伦勃朗《自画像》有了消息,经探员侦查,画作落到了一名瑞典毒枭的手里。惠特曼的艺术犯罪组同瑞典方面合作,打算在瑞典进行卧底行动。惠特曼的任务是假扮成一名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品经销商,和毒枭接头,用手里25万美元的现金套到那幅价值3500万美元的画。

  经过惠特曼的运作,很快,有两个人来到他的房间跟他交易。这两个人很警惕,但当惠特曼将钱拿出来的时候,这两个人的戒备松懈了,他们的焦点不再是惠特曼,而是床上的现金。

  惠特曼设法取回主导权,他对一个叫卡胡姆的窃贼说,希望和他们一起下楼,把画带上来,如果没有问题,再把钱给他们。卡胡姆不置可否,就和同伴下楼了。惠特曼一个人在宾馆里等待。这段时间对惠特曼来说极其难熬,因为窃贼有可能发现是个圈套并再次逃脱。

  所幸窃贼们已利欲熏心,再次回来,卡胡姆将手中的购物袋交给惠特曼。惠特曼打开包裹着画作的黑色绒布,他把画反过来,发现画作后面的四个螺丝钉都没有被动过,从这四个螺丝钉的角度可以判断这是真的伦勃朗《自画像》。

  交易完成,惠特曼下达了行动暗号,接下来的几秒钟,就是等待特警们冲进来。这时的每分每秒,惠特曼都性命攸关。在FBI探员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危急时刻,或者更可怕的,罪犯们会拿着刀、举着枪对着没有任何武器的探员们。要转危为安,除了靠团队配合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自然地表演下去,不能让窃贼们识破。

  谈到对罪犯的态度,惠特曼表示,他尊重每一个人,作为执法部门的成员,如果不尊重对手,那就失去原来工作的意义。

  乔舒亚·拜尔,这名罪犯称得上是惠特曼多年办案过程中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位美国圣达菲一家印第安古董艺廊的老板涉嫌非法贩卖包括老鹰羽毛在内的大量印第安宗教文物,惠特曼和搭档赫斯比接到线报后,决定以“巧遇”的方法接近嫌犯,从而展开卧底工作,寻找拜尔的犯罪证据。

  此时惠特曼的身份又成了古董采购顾问,而搭档赫斯比扮作惠特曼的客户,一位欧洲石油大亨。二人一身富贵出现在拜尔的艺廊里,并对艺廊里的祭祀文物表现出十足的兴致。拜尔就是在这个时候上钩的。短暂的接触后,惠特曼终于有机会看到拜尔私藏的老鹰羽毛,他随即提出让拜尔弄一顶有老鹰羽毛的作战边帽给“石油大亨”赫斯比。

  惠特曼的打算是:如果拜尔弄到了作战边帽,那就证明他非法贩卖的罪名成立,因为老鹰羽毛的作战边帽只有在博物馆才会出现。

  为了从赫斯比手里拿到钱,拜尔一口答应了。随后的日子里,惠特曼几乎每天都和拜尔通话,他们除了聊“生意”,还谈到彼此的家庭,渐渐地,惠特曼意识到自己沉浸在假角色里太深,同拜尔的交往又很融洽,他竟在心里萌发了恻隐之情。但是想到拜尔口口声声宣称自己热爱美洲原住民,非法行为却恰恰违背了原住民对他的信任,惠特曼决定不徇私情。

  拜尔最终以非法贩卖或意图贩卖17件文物的罪名遭到起诉,但让惠特曼没想到的是,他在逮捕拜尔的两天后,收到拜尔发来的电子邮件,邮件主题写着:向过去的美好时光敬一杯。

  隐形的人

  20年之久的办案生涯里,惠特曼和同伴警员侦办的案件上过无数次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但是除了FBI自己,谁也不认识他们,在每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每一个庆功宴上,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那些站在台前发布消息的人,而是那些站在会场后方,躲避着镜头的探员。

  其实,除了侦办案件工作以外,惠特曼还自愿做了一份兼职,就是成为联邦调查局费城分处员工支援项目的协调员,负责照顾五百多名员工及家属的心理健康。这份兼职是孤独的,因为内容敏感,所以必须保密进行。

  每当有探员亡故,联邦调查局就会派惠特曼去通知死者家属,并在葬礼上低调照顾、陪同他们。让惠特曼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一次华盛顿全国警察周活动中,一名下身瘫痪的年轻人握着惠特曼的手,一面高吼一面流泪:“绝对不要受伤!向我保证你绝对不会受伤!”因为这名年轻人,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和父亲。惠特曼当时努力控制情绪,但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还是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

  经历了这些工作之后,惠特曼开始更加明白家庭的重要性。他更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心智上的游戏,不能总沉浸在惶恐中不能自拔。

  他后来在培训联邦探员的时候,总结了卧底任务的五个步骤:评估对象、主动接近、建立友好关系、背叛对方,而最后一条,是平安回家。

【编辑:马婷婷】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