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一“黑市场”存在近14年 政府柔性执法遇困境

2014年09月29日 10: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一位在华威南路摆摊的老人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导读:这是京城一处有着近14年历史的“黑市场”,每到周末都热闹异常。

  这是一处今年已经治理了20次的“黑市场”,当地政府为它出动了1200余人次,查处、教改无证商贩400余人,但是它依然存在。

  这处“黑市场”位于朝阳区华威南路及弘善家园小区内的道路上,它依然活着的秘密就是——在这市场里,老年人当家。

  范围长达上千米 人行道画格占位

  20日上午,从华威南路与华威路交界口西至潘家园大厦,大约400米的道路南侧,已被形形色色的小摊占领,这样的热闹景象一直从华威南路向南延伸至弘善家园小区内的南北向、东西向道路,根据电子地图显示,整个摆摊范围长达上千米。路边晒太阳的老人说,每次一到周末,这一带就像这样,各类摊贩聚集。

  有的摊上摆满了铜佛像、香炉等古玩,有的零零散散地摆着根雕、花瓶之类的工艺品,还有的人身上缠着蛇,介绍着一种奇药治疗风湿,引来一群人围观。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一些白了头发的老人们面前摆着旧衣服、鞋子、茶杯等二手货,虽然少有顾客,但他们还是一坐一上午,甚至到傍晚。

  在华威南路的人行道上,可以隐约在摊子底下看到用油漆喷的正方格子,上面写着“有人”,有些格子画在停车位上,摊子就摆在汽车旁边。更有人在斑马线上甚至红绿灯边用自己的摊子围出一片区域,汽车就在摊子旁边驶过。在弘善小区内部的道路上,大部分摊位都摆在路边的汽车前与汽车间,让本就狭窄的小区道路显得更加拥挤,一有车过来,就要造成一段时间的堵塞。

  非法市场形成缘于摆摊卖旧货

  老孙是个老北京,今年已经快65岁了,他的摆摊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1998年。对这一带摆摊的历史,老孙可谓如数家珍。

  上世纪80年代,东便门附近的白桥旧货市场搬到潘家园附近。当年,这一带还很荒芜,华威路上都是准备动工建设的土堆,现在的华威南路还是菜地,旧货市场就在土堆旁又兴盛了起来。

  到了1995年左右,河南大厦在华威路旁建起,华威路变宽了,通上了公交车,摆摊卖旧货的人便移到了东西走向的华威南路,老孙就在那之后成为了职业练摊者。“哪里建了楼,我们就移到其他地方去,小胡同里也有卖的,最多的时候能有几百个摊。”老孙说。

  后来,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始兴起,练摊者花两三块钱在里面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摊位,华威南路也建起了新的市场,卖小玩意儿的,搞杂耍的,很是热闹,外地卖古玩的也加入了摆摊大军,但倒腾旧货的北京人反而越来越少了。“人家都什么挣钱干什么,我确实特别不入流。”老孙说。

  正规市场收费高

  离退休人员难进场

  旧货市场入场费从两三块钱到十块钱,再到现在的100块钱,市场中主要都是长年经营者,像老孙一样的游商们又回到了街上,无须任何许可,也不用缴纳费用。

  据十八里店乡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华威南路、弘善家园一带的摆摊最初形成于2000年左右,受周围大型古玩市场商业氛围的影响,弘善家园一带吸引了大量的闲散人员、离退休人员聚集,经营时间以周六、周日周边古玩市场开市为主。而弘善家园小区南邻的白墙子、饮马井地区属方庄代征绿地,该地区受资金等因素影响,长期未办理征用手续,聚集了大量闲散、无业人员和违法经营者。

  调查

  摆摊老人多

  执法者管理难

  为何华威南路及弘善家园的无照摆摊持续了这么多年,形成了如此大的规模,却一直没有得到治理呢?

  摆摊的老年人 管理者不敢动

  老孙告诉北青报记者,在90年代,城管管理比较严格,严格控制过很多次,“我们在路北,轰我们,我们就去路南边。”就这样反反复复,城管也拿这些游商没有办法。

  搬来弘善家园6年的张大爷说,他曾看到110、城管开车出动,当时年轻的摊贩迅速溜走了,留下跑不动的老年摆摊居民,“都七八十了,他们就住这附近,摆自家东西也不违法,管理的人也不敢动他们,万一搞出病来还得负责啊。”

  商贩打游击 管东难管西

  十八里店乡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说,在过去的这些年,他们一直在联合城管等部门对非法占道摆摊的现象进行整治,“但这些人总是和我们打游击战,催他的时候他慢慢收拾,等城管去其他地方巡逻又重新开张,摊子那么多,城管不可能总是在一个地方盯着。”

  据了解,从年初起,十八里店乡政府综治办已组织公安、交通、城管、食药、环境等部门,先后20余次对弘善地区的摆摊设点、无照经营等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共出动人员1200余人次,查处、教改无证商贩400余人。

  柔性执法 摆摊者不怕

  十八里店乡政府综治办人员方面表示,他们结合该区域无照摊商中老年群体多、周末自发的特点,抽调城管、综治等部门力量,每周末早5点开始上岗,进行规范、劝导,同时,派出所也对该区域加派警力,防止出现治安案件。

  相关工作人员说:“执法人员主要以柔性执法的方式进行宣传,但很多商贩都不听,撤摊的商贩一看还可以继续摆摊,又都回来了。”

  不少摆摊居民对查处表示并不在乎,“听说十一又要查一阵子了,来查我们就走,查完了我们再回来呗,反正我们也不是靠这个吃饭,就是玩玩。”一位摆摊的老人说。

  故事

  摆摊的老人:割舍不下那些旧货

  在诸多摊点中,像老孙一样出售旧物件的老人们更加引人注目。

  老孙回忆,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家兄妹七人曾经捡过破烂,不知为何,他那时就对回收旧物特别有感情。1990年后,他所在的工厂效益越来越差,老孙选择了内退,1998年开始重操旧业,把自家、街坊的旧物回收起来,重新擦拭,摆到街上来卖。

  现在,他每个月有2800元的退休金,每周摆摊两天,一天能挣100多元,“平日我在家就收集、擦拭这些旧东西。”

  周六、周日,为了抢得一个好位置,夜里两三点他就骑着三轮板车,驮着大包小包从马家堡出发,来到华威南路摆摊,一直到晚上6点,光是把东西一件件叠好、收好,也要一小时。“这种不能压,怕碎”,老孙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白色小花瓶收到包里。他说,“我割舍不下,你说这么多旧东西,扔了多可惜。”

  观察

  新来的摊贩:靠耍蛇骗人

  卖旧货的老人们虽然心疼不用的东西或出于兴趣来摆摊,但也有各路商贩来此贩卖古董、工艺品等,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入,有的甚至通过欺骗手段获取高额利润。

  在潘家园大厦路口马路上卖包的老李是江苏人,从当兵起,来北京已有24年。由于妻子是云南人,就在云南与家人办了一家民族刺绣包的工厂,除了批发给其他店外,他也兼职在这里帮助妻子摆摊。

  老李说,自己一个月仅摆摊就能收入1万到2万元,“你给别人打工,怎么可能挣那么多。”虽然自己的摊位已经摆到马路的斑马线上了,但老李不以为然,“这边都是停车的,那边才是马路。”

  在老李的摊位附近,从呼伦贝尔来附近肿瘤医院治病的王女士大呼“上当受骗了”。她和周围的几个居民说,本来在这里看玩儿蛇的表演,那人后来开始推销一种治疗风湿的膏药,王女士指着自己脖子上的黄色贴纸,又从包里拿出来一张包着黑色药剂的纸,“当时被忽悠给了300元,我以为不要还能拿回来,没想到不给了,现在人走了,电话也打不通。”王女士说,除了她之外,其他几个人也给了钱,不一会儿工夫,那人就收了一千多块。(文/见习记者 赵婧姝 线索提供/杨女士)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