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逼问林森浩之父”伤害新闻伦理

2015年01月09日 08:58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上海高院对“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法院最后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法院核准。二审判决后,林森浩父亲被媒体追问,是否还会寻求黄洋家属原谅时,一直摸着脑袋不做回应。他在媒体的逼问下,就地蹲下,双手抱头。(《中国青年报》1月8日)

  上海市高院对“复旦投毒案”二审宣判,驳回林森浩的上诉,这意味着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法院核准。

  在这种语境中,渴盼能留儿一命的林父,无疑最沮丧、最痛苦、最悲伤,可是偏偏有媒体逼问,这未免太残酷了些。应该说,身为媒体人,确有责任报道真相,也有责任追踪热点,特别是能够采访到当事人或当事人的家人,无疑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是,应当节制,把握住度。

  比如,追问林森浩的父亲是否还会寻求黄洋家属的原谅,就不合时宜。穷追不舍,让其无可奈何,不得不“就地蹲下,双手抱头”,往轻了说,说明记者不太懂事,没有同理心;往重了说,记者缺乏新闻伦理,不是称职新闻人。记者固然有采访权,但是权利与责任对等,缺乏人文关怀,只知道逼问采访对象,就显得轻佻。特别是采访对象痛不欲生之际,仍拷问式采访,就丧失了起码的温度与情怀。

  这一幕,让人想到了周克华——“杀人恶魔”周克华被击毙后,有记者跑到周克华的家里采访其老母亲。媒体披露的细节是这样的:(2012年)8月14日中午1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周克华的家里,周母说有很长时间没见过儿子,也记不清他最近一次回来看自己是什么时候了。当被问到儿子回来有没有给她带过东西或钱时,周母摇头:“没,没有给过钱。”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不能不说这样的细节很生动,同时又让人感到别扭。因为记者已经看到周母“始终用一把扇子遮着自己的面部”,就表明她不愿接受采访,为何还有穷追猛打?她“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表明其内地极度排斥记者的话,记者为何还摄像机式地报道出来?周克华十恶不赦,但其母亲无罪,何必消费她?

  无论采访林父还是周母,记者的出发点也许都很正常,但都缺乏温情,突破了基本的底线。由此,可联系到最近引发热议的上海踩踏事件。复旦大学官方微博称:“望有心人帮转,呼吁媒体尊重她(遇难的复旦学子)、保护她,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让逝者安宁。”复旦学子也发布公开信,媒体大篇幅报道遇难学子,“究竟为了要哀痛一个生命的逝去,还是仅仅为了博得关注度的手段?”

  记者必须履职,最好能有独家采访,但前提是对伦理负责,对道义负责。伤害了人情,透支了信誉,即便获得了独家新闻,采访了当事人又能如何?(王石川)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