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借投资修复文化遗产骗千万 称独创获利方式

2015年01月20日 13:4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熊保国在庭审上一度扬言“不再说话了”,致法官一度宣布休庭。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打着投资修复古文化遗址项目可获得高额回报的幌子,熊保国被控集资诈骗多人金额高达1100万余元。昨天上午,熊保国在市二中院受审时否认虚构项目,称其将借来的款都存放于银行,通过其设定的财富模式获利支付投资人受益。当法官不解如何生财时,熊保国呵呵笑道,“这是个困扰所有人的问题,看来今天也困扰了你。你听我给你说……”

  庭上较劲 跟法官讲法

  50岁的熊保国是河南人,曾是当地一家镇卫生院的院长。2007年,他辞职后在京注册成立北京不老松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只有中专文化的熊保国自称是经济学博士,是《献给地球村长的思考》的作者。据指控,2012年至2014年间,熊保国以公司投资文化遗产修复项目高额回报为名,集资诈骗田女士等人1100万余元。

  昨天上午,熊保国看到旁听席上的两名女受害人时,竟然点头微笑。庭审刚开始,他就和公诉人对抗起来,拒绝接受讯问。“刑事诉讼法186条赋予我自行陈述的权利……”法官几次解释稍后会有陈述的机会,但熊保国置若罔闻,仍继续说,“请看起诉书第一页正文第四行的指控……”由于熊保国扬言“我不再说话了,你直接判吧!”法官只得宣布休庭做他的思想工作。

  再次站在法庭上,熊保国提出喝水,要求被满足后,情绪明显放松很多。他说,他花3万元成立公司,因对文化遗产很感兴趣,就搜集很多相关信息,建了一个网站。“我就做了这一件事情,后来向投资人借的钱都存到银行里,都有收据。”熊保国说,他大概向40多人借了两亿多元,分4到7次返还,大部分都超过本金返还,总共还了两亿多元,还有1100万余元没还,这些人大多是朋友,或是朋友介绍来的。

  “我从来没说投资文化遗产可以赚钱,只说大家一起赚了钱来做这件事。谁都知道,修复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启动,也赚不了钱,这是公益事业!”熊保国说,他借钱时只承诺本金一分不少,多还的部分“算我感恩”。

  得意自述 独创获利方式

  法官质疑,公司没有经营,何来“感恩”的钱?熊保国竟然笑了,说这是个困扰所有人的问题,看来也困扰了法官。“你看,借来的钱我会多还一些,按说我亏了,但我有自己的管理方法,有总量近10%的结余。” 随后,他滔滔不绝地叙述获利方法。

  熊保国说,他把所有的钱都编了号码,总共3280号,放进他设定的模式里,加减乘除后,就会有结余,大约是总量的9%。“自大点说,算是我自己的创造,也借鉴了别人。”说完后,熊保国还得意地笑了。熊保国用投资人的钱贷款购买了两套房子,首付款达1000万元,而他自称,其中500万元是他自己获利的钱,投资人也都知道他买房。

  尽管熊保国否认虚构项目并承诺高回报,但根据多名受害人提供的证言以及熊保国制作的宣传资料,熊保国对外宣称投资的钱用于文化遗址修复,不仅零风险且收益率达到20%,获利超过房地产项目。很多受害人到熊保国公司听完宣传讲座后给他汇款。

  公诉人认为,熊保国虚构项目非法募集资金,只将钱存入银行而未进行投资增值,并用后边投资人的钱返还本金和收益,后造成资金链断裂,还用投资款用于个人购房,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法院将择日宣判。记者 颜斐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