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香江关爱在延续(图)

2011年05月12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香江关爱在延续(图)
    五月六日,成都川港康复中心,从香港到成都支援的物理康复师彭元宏与伤员一起展示伤员的羌绣作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坚守 换来伤者康复

  5月7日,周六,香港红十字会德阳康复及假肢中心。下午6时30分,终于把几十名病人全部看完。潘德邻坐到诊室一角,展臂抚琴,一曲古琴曲在安静的医院舒缓地响起,几名伤员转动轮椅,聚拢过来倾听。

  潘德邻是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批赶到灾区救援的香港人。2008年5月15日到19日,他在德阳灾区忙碌了整整5天。意识到这场大灾难将会导致许多人被截肢,当年7月,他协助建立了德阳康复中心。从此,每两周一次,每次3天,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近3年,从未间断。

  从2008年7月开业至今,德阳康复中心已经服务了1400个病例,做了315台手术。德阳康复中心主任陈慧燕说,目前中心共有雇员60人,还有固定义工90人,包括骨科医生、护士、麻醉师等,他们都定期来中心服务。

  大地震已经过去3年,但潘德邻丝毫没有感到工作压力有所减轻。“原以为到震后3年时,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可现在的门诊量和手术量并未明显减少。”新病例主要来自山区和乡下生活的人,多是陈旧性骨折引发的后遗症。

  来自绵竹的张平花,去年来求医时,因地震造成的腰椎骨折已经非常严重,腰直不起来,下身随时有瘫痪的危险。经过潘德邻的手术和近一年的恢复,她已经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做家务了。

  在德阳康复中心,辛勤服务的香港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坚守换来的是伤员的康复。

  黎永勤,护士,3年来一直是德阳康复中心的固定义工,在她的带动下,她供职的医院所有护士都加入到义工行列;曾荣汉,国际知名假肢矫形师,退休后成为德阳康复中心第一批员工,3年来,他已在德阳带出一批合格的本地假肢矫形师;黄坚仪,康复部主管,一位退休后到四川做义工的港人,半年前开始受雇于香港红十字会,在她的帮助下,德阳康复中心的伤员成立了“春蚕画坊”,其作品正通过好心人的帮助寻找市场,争取让他们早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细致 带来放心工程

  61岁的港人麦齐光,是香港特区发展局四川重建组组长,自从地震发生后,已经22次来四川,每次都要到工地上仔细察看。头发花白的他,从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任上退休后被返聘,继续负责香港援川项目,奔走在各个援建项目间。

  303省道、绵茂公路、卧龙重建……一个个项目,麦齐光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四川重建,将是这位有30多年经验的工程师收关之作。四川重建项目规模之大、任务之重,让他不敢稍有懈怠,“只有靠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才能换来安心工程。”

  今年2月新学期开始时,东汽小学的1106名小学生,搬入了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的新校区。

  这所学校正是麦齐光负责验收的项目。今年2月开学前,香港方面来现场验收。每一个龙头都要拧开,看有没有水,每一个开关都要打开,看有没有电。“不止如此,他们还把灯罩取下来,看看里边的灯泡是否合格。”

  麦齐光曾到一个学校做竣工验收,发现洗手间水龙头虽然有水,但下水没建好,废水直接流到地面上。他说,下水没建好是不能接受的,虽然不会造成安全隐患,但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必须改造。

  专业的不仅仅是施工,还有项目资金的管理。麦齐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份《灾后重建工作进展报告》,密密麻麻的数字、图表,分门别类地清晰列明了每一个项目的投资数目、进展情况。“报告每半年更新一次,在网上公示,每个人都能看到,每一毛钱的用处都有交待。”

  在四川常有人问他,你们为什么这么认真?麦齐光说:“我们不是有意要这么做,而是一直习惯这么做。”

  传递 培养当地人才

  一位复诊的伤员高兴地穿上新假肢,在假肢矫形师们面前走了几步。“可以吗?”来自香港的师傅曾荣汉问身边的本地矫形师张伟。

  “没问题吧。”张伟觉得伤员姿势有些不对,但认为应该是个人习惯问题。“再仔细看看。”帮伤员脱下假肢,张伟埋头研究一番,原来是伤员的鞋底太硬。换上假肢中心提供的特用鞋垫后,伤员的走路姿势彻底没问题了。

  曾先生的丰富经验对张伟帮助很大。两年前,张伟来到德阳康复中心做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成长为假肢矫形部副主管。

  除了假肢矫形部门,德阳康复中心医疗、社会康复等部门的副主管也已经由成长起来的本地医生担任。“从今年7月开始实行双主管制,本地人担任操作主管,负责日常运作,香港主管主要负责培训。”香港红十字会内地康复项目总监陈绍勤说。(本报记者 尹世昌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