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港产"民俗太平清醮红红火火 "非遗"也可很年轻

2011年05月20日 14:5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港产”民俗太平清醮红红火火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一提到“非遗”,人们便自然将其与“濒危”、“保护”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但在香港这个现代大都市,一项源于清末、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长洲太平清醮,不但运作良好,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探究长洲太平清醮热闹背后的“门道”,或许能对正在苦觅出路的“非遗”们有所启示。

  5月18日,香港长洲乡事委员会主席翁志明拿到今年太平清醮的初步财务报告,扣除各项开支后,稍有盈余。

  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近日落下帷幕,节日期间,虽然烈日高照、热气逼人,但据警方统计,共有6万人次登临长洲,参与这场盛会。

  “吸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年轻人居多。”翁志明说。

  财政无虞,引力日增,又正在申请国家级“非遗”,红火的太平清醮,已经成为香港保留传统习俗的典范。这项活动是如何运作的?其背后有没有不为人知的隐忧?本报记者到长洲进行了探访。

  面包变胶包、竹架变钢架、鸽子变螃蟹

  靠变化延续文化

  长洲太平清醮源于清末,是每年农历四月间,在香港离岛长洲岛举行的一组传统的民间祈福消灾活动。抢包山是太平清醮的高潮,在农历四月初八晚上举行。看过动画片《麦兜故事》的人一定熟悉这项运动。在片中,麦兜小朋友要求把这项活动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

  比赛时,参加者需以最短时间爬上由竹子搭成、挂满平安包的包山,抢得最多平安包者胜。

  不过,假如一个清末民初的长洲抢包山好手,“穿越”到现在的长洲北帝庙前,他可能对这项活动有些陌生——为了环保,包子已经由真的包子换成了塑料包;为了安全,包山加了钢架加固;也是为了安全,选手身上多了安全绳,而且由原来不限参赛人数变为限制人数参加。此外,抢包山的选手,也已经不再限制于长洲居民,还在最后参加决赛的12名选手中,预留3位给在初赛时速度最快的女选手。

  安全方面的改变,是因为1978年发生的包山倒塌意外事故,造成多人受伤,政府下令活动停办。直到2005年,在当地居民的要求下,特区政府康文署提出,由机电工程署检验、在有安全措施及配套的情况下再次举办抢包山。

  飘色巡游是太平清醮的另一项重头戏。由小孩装扮成的古今人物,站在附有支架的手推花车上,每辆花车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主题,巡游队伍穿梭长洲大小街道。与时俱进、内容常新是飘色巡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今年的飘色巡游中,既有反映香港向市民派发6000元的“财神派钱”、讽刺日本核危机期间香港市民抢购食盐的“盲抢盐”,还有小朋友扮成日本娃娃,为日本祈福。

  其他一些活动也发生了改变。比如放生,以前用鸽子,因为禽流感,现在改为放生螃蟹了。以前为活动筹款仅限于长洲,现在范围已经扩展到香港市区。以前活动要求斋戒三天,连岛上的麦当劳也只卖素食,现在这一规矩也已打破。

  靠变化,太平清醮活了下来,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飘色巡游吸引了几万人涌入长洲,进入场地看抢包山的观众有1650人,在场外围观的更是不计其数。”翁志明说。

  政府支持、社团参与、居民捐款

  靠多方投入确保资金

  像太平清醮这样的节庆类传统习俗,要保留,首先要过财政关。不少地方的传统节庆项目日渐式微,便是因为场地、人工费用高涨,而无力继续举办。更有一些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项目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而失去其文化内涵。

  长洲太平清醮每年耗资110万到120万港币,而且全部免费开放,不会有任何直接收入,那么,它的资金如何解决呢?

  “政府支持、社团参与、居民捐款”是长洲太平清醮化解财政难题的办法。整个抢包山活动,由康文署举办,长洲协办,不需要花一分钱。太平清醮活动,离岛区议会及赛马会会捐助较大数额,此外,还有一些啤酒厂、轮船公司、酒店等商家提供的赞助。

  长洲太平清醮的组织机构——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也是募集资金的重要机构。加入值理会有捐款要求,聘请的名誉会长等,也都要捐款。而值理会的领袖——总理、副总理,也是在缴纳800港币成为委员后,通过在北帝庙前举行的杯卜(一种抽签形式)产生。

  长洲当地居民的捐款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金额没有限制,从几百元到几千元都有。翁志明说,“这是互利双赢的,因为节日期间,长洲的旅游也受惠,所以大家捐款很踊跃。”

  活动的开支主要包括搭建包山、请戏团唱戏、请道士祭祀、宣传等。而参加巡游的队伍、社团自行筹措,值理会只给每个社团少量补贴。

  这种政府、社团、企业、居民多方支持的筹款方式,让长洲太平清醮保持了财务独立,既保证了延续性,扩大了影响力,又避免成为商业附庸。

  埋下情感种子,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来源

  靠参与延续传统

  不过,在收获掌声的同时,太平清醮也面临不少批评。以革新后的“抢包山”为例,就有人认为,这已是一项竞技体育,参加者都是职业选手,民众由参与者变成观望者,活动丧失了民间传统的意义。

  翁志明在长洲长大,从小就给擅长扎包山的父亲做帮手。他说,为了维护传统,已经做出不少努力。比如,在北帝庙前的广场上,还有3个用真包子做成的包山。但是不会安排抢,而是在抢包山举行的同时,把包子拆下来,于翌日早上,由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派发给市民。

  “世界在变,香港在变,长洲也必须有改变。”翁志明说,基本的传统要保留,但也要因应外界变化。“如果我们还不改变,当地居民收入不够,人都出去了,这个传统就会慢慢消失。”

  不过,“节庆味道淡了”是岛上居民的普遍感受。翁志明回忆说,小时候感觉太平清醮比春节还重要。因为要吃素,全家会大扫除,把厨房洗干净,还把床板抬到海边洗,每个人都非常投入,气氛比现在高涨。

  “最热闹的时候,沙滩上都睡满了人。那时候,来长洲的人,就不回香港了,直接在沙滩上睡觉。”现在有了度假屋、交通也方便了,已经不会有人在沙滩上睡觉,自然缺少了那份热热闹闹的感觉。

  以前长洲有不少扎包山的能手,但因为一年只有一次一显身手的机会,还要靠另外的工作谋生,渐渐地,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全长洲只有陈林、陈金源两父子会扎包山。

  太平清醮带给长洲人归属感。因为从小就参与,小时候都在飘色巡游的支架上站过,对太平清醮有一份抹不去的感情。每逢太平清醮,外出打工的长洲人,都会推掉工作回来参加。

  翁志明说,要让这项传统延续下去,参与是最重要的。小朋友参加飘色巡游,很辛苦,但这种付出能在他心中埋下了传统的种子,会延续一生。

  以往,人们注重太平清醮中超度亡魂、拜祭神仙,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参加活动。现在更多的人只是来凑热闹,并不清楚太平清醮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翁志明认为,这会损害这项传统。

  现在,太平清醮已经被提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居民希望申请成功能给活动带来一些资助,并举办一些课程,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来源,有兴趣学习包山制作,喜欢飘色巡游。(本报记者 尹世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