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作家评莫言获奖:不忘本令人感动

2012年10月12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2日上午,山西太原多家大型实体书店均表示“莫言的书基本售罄”。中新社发 张云 摄  

  中新社 香港10月12日电题:香港作家评莫言获奖:不忘本令人感动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葛亮12日来到大学图书馆,发现莫言的书突然间全被借光,不禁莞尔一笑。“讲当代文学、小说写作,怎么可能绕过莫言呢?他在我的课上一直占重要位置。”他说,不会因为莫言获奖做应景的事。

  不过,这次可能不同——莫言创造历史,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港作家创作受其影响

  葛亮尊称莫言为“老师”,坦言受到他的“红高粱叙事”影响。他两、三年前曾就“故乡”主题与莫言做公开对谈。“一个作家,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本。莫言几十年的写作证实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

  莫言的作品以乡土题材居多,生活在香港大都市中的读者阅读起来会不会有障碍?“他建构出一个世界是你没有生活经验的,但他说服你去欣赏,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作家功力的体现,”葛亮说,“作家不能为了别人怎么看去写作,莫言向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一位作家获得国际性文学奖项,一时间引发各种争论。葛亮不认同莫言作品题材单一的说法,“《红高粱》写酒神精神,《生死疲劳》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写六道轮回,虽然都是‘乡土’,但是多维度的‘乡土’。”

  香港小说家、文化评论人潘国灵则坦承,莫言的作品让城市人有些距离感,但正是那种非东方主义、非异国情调的乡土气息让西方读者感兴趣。他又指,莫言多年来澎湃的创作力,让他反思何为“一代人的书写”,以及如何结合自身苦难与现代表现手法。

  “绝对有理由获诺奖”

  记者采访的几位香港作家,对莫言获奖均未感到惊讶,不约而同说“实至名归”。香港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认为,莫言的成就在中国属于大师级,在华文文学中亦享有地位,绝对有理由获诺奖。

  事实上,香港不乏欣赏、推崇莫言的人。2005年,香港公开大学向莫言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当时他自言惶恐有愧,称“为了温饱才开始写作”;2008年,他凭借《生死疲劳》摘得由浸会大学主办的“红楼梦奖”桂冠,赢取30万港元奖金,为全球华文长篇小说奖项中最高奖金。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与莫言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来往,并曾请他来港参加论坛。他最推崇莫言早期作品《丰乳肥臀》,高度评价其将中国社会人性弱点、政治阴暗面、社会丑陋满展示出来,有思想深度且批判性很强。

  接受记者访问时,他笑言,从内地“大家?红河”文学奖,到香港“红楼梦奖”,再到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已将“三高”收入囊中。

  中国文学繁荣受瞩目

  但是,潘耀明随即引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话说,这一奖项不是选“世界冠军”,莫言获奖显示出西方文学界已注意到中国当代文学繁荣的现象,因此令人振奋。

  他指,全世界对华文、华文文学越来越感兴趣,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作家获国际性文学奖也会越来越多。他说,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等莫言的同辈作家均取得相当成就。

  潘国灵相信,诺奖效应势必刺激莫言以至同辈作家的作品销量。至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热情持续度,他却抱怀疑态度,“中国作品内容较深,始终同村上春树等人的风格不同,翻译很难原原本本传达。”

  葛亮亦指出:“如果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了普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才是最大意义所在,尤其在香港这样文学式微的环境里。”(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