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香港中文大学开死亡讲座:这一夜,我们直面生死(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2月05日 09: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死亡的问题没有人能三言两语道尽其中真谛,相比之下,大家为这问题追求求解的精神,比任何‘答案’都要珍贵”

  雨水打湿了关子尹的讲义,湿漉漉的纸张粘在一起,翻页都变得困难。他费劲地从中翻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上面画着甲骨文中“死”的写法。他高高地举起来,试图让在场学生看清楚。

  这样公开的生死教育在香港并不常见。有一次,周保松的外甥女询问学哲学的舅舅:“人为什么会死呀?”他还没开始回答这个8岁小女孩的提问,就被家长制止了。在香港,数字“4”像种禁忌,讨论死亡是件不吉利的事情。周保松曾想邀请小外甥女来听这场讲座,但她的父母也都拒绝了。

  就连教授《死亡与不朽》课程长达20年的陶国璋,仍然常常发现,正视死亡话题并不容易。虽然周保松称陶国璋是“校园最受欢迎教授”,但即便是这样的教授,依然会在谈论死亡的课堂上碰钉子。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陶国璋建议学生参观“一条龙服务”,包括坟场、殡仪馆、寿衣店等。但他很快发现,如果不加硬性要求,全班80名学生里只有1/4会去参观。没办法,他不得不给这项参观活动设置一个学分,以保证学生会去参加。

  在十几年前一堂以“绝望”为主题的讨论课上,陶国璋和学生讲到了图书《潜水钟与蝴蝶》中因全身瘫痪、无法张嘴说话、只能靠眨动眼睛传递信息的主角。他们试图在课堂上模仿那个坚强的病人靠眨眼写字,并测验自己在那种“说不出来的绝望”下,会不会想要自杀。

  结果,戴着圆圆眼镜的陶国璋花了半个小时才写出第一个字,可是眼睛已经累得不停流泪。当时,受肾病折磨数十年的陶国璋跟学生们讨论说,如果自己真的遇到这样的绝望,也许真的会选择安乐死,选择放弃。

  可10多年过去,陶国璋现在却选择尽力活下去,“生命最大的绝望感也还是有它自己的出路。慢慢地,这个课也影响了我,虽然我从年轻时身体就有问题,但教学让我把我自己的问题放下来,尽力去把死亡外部化”。

  在过去的20年里,陶国璋为《死亡与不朽》课设计过许多不同的教学大纲。刚开始教课的时候,他还像个严谨的研究者那样,把死亡分门别类,分成突然死亡、慢性病、自杀,一板一眼地讲解死亡。

  但现在,他会讲讲爱情故事里不幸死亡的男女主角,邀请佛教法师来课上讲讲宗教视角下的生死,还会组织体验工作坊,带着学生模拟面对死亡的感受。

  “当人们谈论死亡时,往往容易将其视为‘他人之死’,而忽视了对于自我的意义。其实,死亡是人类对存在的自我反省,我们应当把它变成一生的感受,同样也是一生的促进,这样一来它也许会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陶国璋说,“我教这门课20年了,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研究和经验,给那些对死亡话题敏感的学生多一些参考”。

  然而老师们也认为,对于死亡话题的探讨,答案或许不如过程本身有意义。在关子尹看来,“死亡的问题没有人能三言两语道尽其中真谛,相比之下,大家为这问题追求求解的精神,比任何‘答案’都要珍贵”。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