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书展热过七月天 香港人一年只买这一次书?

2013年07月22日 09:4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香港书展热过七月天香港人一年只买这一次书?
马家辉(左)主持张大春(中)与王家卫的对谈

  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4届香港书展7月17日开幕,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起还将持续三天。今年书展以“从香港阅读世界——阅读·令世界美好”为主题,举办一连串文化活动,广邀两岸三地及海外知名作家作者参与,汇聚来自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共560家参展商。书海遨游,天地高远,羊城晚报记者先带读者去领略一番。

  书展被文化活动包围

  讲座是香港书展每年的重头戏。内地作家王安忆、吴稼祥、安意如,台湾作家张大春、舒国治和席慕蓉,香港作家李欧梵、潘国灵等多位名家陆续登场。

  7月17日,也就是香港书展开幕首日,参与《一代宗师》剧本创作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就携手导演王家卫进行对谈,而台湾知名作家席慕蓉也带来讲座《原乡与我的创作》。席慕蓉早年曾随父母到香港生活,住在湾仔的秀华台,因而对香港有着一份很深的情怀。她认为“香港虽然表面上看很商业化,但是它里面的文化很深很复杂,是一本很难懂的书。”

  书展还设有专区介绍莫言的作品和写作生涯,并邀请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主持讲座。据悉,本届书展举办超过400项文化活动,邀请300位华文作家、英语文豪及香港本地文坛的新老作者出席。活动多姿多彩,让人难以分清究竟是去书展听讲座,还是为了讲座而去书展?这不重要。只要来了,就是好的!

  港人爱小说也爱教辅

  新生代爱看图画书,书展现场人头涌涌,不少拉着拖杆箱带着孩子逛书展的年轻父母,也不乏祖孙三代齐齐出动的“买书之家”。累了席地而坐,饿了啃个面包,香港同胞们将书展逛成了嘉年华。

  在书展开幕当天,排得入场头位的杜先生清晨五点就已经来到会展中心,只为能买到香港作家林咏琛的限量版小说,而排在前列的吴先生,则是为了抢购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限量版。香港本地媒体调查显示,港人到书展多买小说,此外则是父母为子女购买课外书和教材。有参展商表示,售价超过4万元的教材,首日就已经售出16套。

  “被电子产品喂大的一代”

  书展亦设有电子书摊位。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只看图画不看文字,只看娱乐搞笑,不看文化科普。早有忧虑之声传出,被电子产品喂养大的一代,是否会成为传统出版业的终结者?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的一位陈经理,她认为,今日的孩子从小就生长于读图时代,并非他们不愿意读书,而是已经不再习惯阅读文字,甚至是读不懂书。

  陈女士说,不少出版商都将目光转向文学经典改编,有配图版、白话版、改写版,不一而足。“只要能让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书本和文字上,将来他会慢慢发展出对阅读的兴趣,读书的文化也就不会彻底断裂”。

  王安忆:“那么多人在写,谁来读?谁来买?”

  重头戏

  7月18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安忆以“当文学遇到书”作为演讲主题,与香港书展的读者进行交流。

  演讲一开始,王安忆就说,当1988年她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当时中国大陆的出版市场还没怎么起步,看到如此多作者纷纷赶往书展熟练地演讲,推销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惊讶。而现在,随着城市书展活动的普及,出版的兴盛,文字印刷业快速的发展让王安忆对未来有着隐隐的不安,“你看到那么多人在写,可谁来买书?谁来读书?”

  谈城市:

  传奇的香港 闹中取静

  1983年,第一次来到香港的王安忆被这座城市吸引,并写下散文《美丽的香港》。30年过去,她仍然喜欢这座城市,“我喜欢香港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铜锣湾的不夜天,越夜越热闹;但同时我也很喜欢屯门的清恬,它特别安静。香港是个既闹得起来,又静得下去的地方。如果要给它一个词,那我认为它很传奇。”

  或许也正是香港的“传奇”,让王安忆写下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又在长篇小说《桃之夭夭》中写下女主人公在香港的经历。不过,更多时候,王安忆被认为是上海的写作者。她说,书写上海不是自觉或不自觉,而是无可选择。“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你所生活的地方,一定是你要书写的对象,或者是背景,或者是前景”。她说,“但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一定不会选上海的,因为上海不够浪漫,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现实”。

  作为生活的城市,王安忆也蛮喜欢香港,但在香港生活一定要有抵抗物质和消费的力量,而她喜爱的香港作家西西,就有着非常强的定力。王安忆非常尊敬西西,“她非常严肃,而且是个非常现代的作者。在香港这样一个极其蒸腾的世界里,她过着甚至是寂寞的生活,安静地写作,你会觉得她和香港非常远。但再想想看,似乎也只有在像香港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西西这样的作者。香港是个可以让你既处在热闹当中,又保持距离的城市,闹中取静的地方。”

  谈网络:

  网络无节制 揣度读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王安忆刚开始写小说,当年的她和所有作者一样,看到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非常激动和兴奋,因为那意味着被认可,“感觉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的补偿,也不期望会有稿费,就是说写作跟金钱完全无关的”。

  在那个年代,写作是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但今天不同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写作,不需要编辑改稿就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被阅读,网络作家每天至少要写五千字左右”,王安忆非常怀疑网络写作者是否能从写作中获得愉悦。在她看来,如果写作被“点击率”所绑架是悲哀的。“最初的写作是为了你自己的表达,可现在却是,你要去揣度读者想要你写什么,这是让人有些绝望的”。

  王安忆谈到2007年她去剑桥大学参加当代文学研讨会,她发现政治、女性、身份、畸恋等元素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流行元素,而这种所谓流行元素,一定是受到了读者喜好的暗示,犹如今天的网络写作者会被点击率所暗示一样。

  在王安忆看来,文学的门槛很低,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参与,只要你有生活经验和感情就可以。而传统印刷的书本都是有限量的,但网络空间则是无节制的,在无节制的广泛的网络空间中,“文学似乎变得虚无,变得不知道是什么”,说到这里,王安忆的声音低了下去。

  对谈

  创意写作不负责培养作家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今天文学批评的状况?

  王安忆:我个人觉得,一旦媒体介入文学批评,就变质了。因为媒体进来一定和营销有关,无论是出版社的营销,还是媒体自身的营销。营销压力一来,批评就变成了工具。在媒体介入前,读者或许还能对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在媒体介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营销手段制造各种故事,这会让读者冲着固定的某本书奔去,而不是真正翻开读几页后再决定买或不买。所以我个人不太在意发表在公共场合或是媒体上的说法,我更在意和批评家面对面地谈论文学,这样的谈论恐怕更本真。

  羊城晚报:你在复旦大学负责教授创意写作,目前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另外几所高校也设有创意写作班,写作可以被训练出来吗?

  王安忆: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是我们经过很多年向高教部申请批准再创办的,已经有好几年。我个人对创意写作定的标准非常低,作家是要天分的,创意写作不负责培养作家。创意写作是培养孩子从文学中汲取乐趣,让他觉得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可能对他的人生产生一些补养。也许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读者,那也蛮好的。也因为我的期望低,所以不失望。

  另一方面,我觉得写作有一部分可以教。这是天赋之外,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可能写出的不是最好的作品,而是中间层次的作品。比如说类型小说,我觉得就可以教,而且类型小说恰巧是大众能够享受的文学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创意写作也是有意义的。

  当张大春遇见王家卫

  “一代宗师”VS“大唐李白”

  香港书展首日,重磅登场的是导演王家卫和编剧顾问张大春,香港作家马家辉担任主持,讲座主题为“寻找一代宗师”。活动引来读者的热烈关注,能容纳一千人的演讲厅被坐得满满当当。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对谈话题从电影书转到剧本的讨论过程,又到台湾作家张大春正在写的新小说《大唐李白》,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

  讲座结束,读者陆续走出讲厅,张大春忽然拿起话筒跟读者说:“忘了告诉大家,今天是王家卫导演的生日!”在场人士立刻齐声大喊:“生日快乐!”

  “《一代宗师》不是武侠片,而是武林片”

  讲座从今年初台湾新经典出版的《一代宗师(王家卫功夫美学限量珍藏版)》谈起,该书的责编正是张大春的夫人叶美瑶。在筹拍这部电影的五六年时间里,叶美瑶目睹了王张两人讨论剧本的全过程,但讨论的故事有90%都没有呈现在电影中,所以她提出,起码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

  穿着长衫的马家辉边摇扇子边说,“我觉得整部电影都跟‘一代失踪’有关系,那就是等待。当你用尽了功夫,没有得到结果的时候,只能是漫长的等待。”而王家卫则解释,他和张大春谈剧本就像是“一千零一夜”,两人在不断讲故事。

  “创作也需要等待,有时你想一个故事,今天你没有感觉,你接不下去,可能到某天你能接下去了。有一天这个故事它自己会来敲门,说我还在,那时你对这个故事会更有感觉,这就是创作的过程”。而张大春则说,这反而让他对电影的“等待”有了理解,“当你用尽了功夫,花尽了时间,可能你对真正期待的目标没办法完成,或者没办法得到一个想要的答案和结果,人生就是漫长无止尽而且没有目的的等待。”

  在王家卫眼中,《一代宗师》不是武侠片,而是武林片。“从民国时代到北伐、抗日、内战,最后到香港,武侠、武术的发展在民国时期是个高峰。叶问到香港后就沉寂了,这其实很自然,因为时代最安定的时候,武林绝对是不活跃的。这就像有人说,你没有经过黑暗,就看不出发光发热的地方。”

  “对李白我们的讨论、误会都很多”

  作家张大春身穿一件黑底白字T恤,上边写着“大唐李白”四个大字,这是他从去年12月底开始创作的一部小说。他打算写一百万字,故事背景设在大唐,主角是李白,以他的商人父亲和李白的关系为切入点,融合传记、野史、考证、诗论、小说等多种手法。“用五六种腔调来写”,是这部小说特别的写作形式,张大春说,“所以,到时大家如果看着看着突然发现,为什么这诗在《李白全集》里好像没有,对,那是我写的。”

  张大春说,李白是商人之子,在“重农轻商”的古代是没资格成为士大夫的。所以从25岁游历出门,李白在诗中从未提及父母家人,一直隐藏商人之家的身份。李白一生都在游历,在一个虚荣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赠诗的方式来结交朋友获取名声。

  “大唐是个虚荣的时代,每个人都寻求名。他一直希望获得‘玩一把’的体验,一生只想做一件对天下有帮助的事,成事后功名什么他都可以不要。但这样的机会,他却始终没得到。总之,李白是被我们误会得太多、知道得太少而讨论得很多的人。如果只知重复他的名字,就错过了对大唐王朝、对诗人李白更全面的认识。”

  小提醒

  地点

  香港湾仔港湾道一号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

  本届香港书展将持续至7月23日(周二),开放时间则比较人性化:7月17日至18日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7月19日至20日上午10时至午夜12时;7月21日至22日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7月23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

  由于最后一日(23日)要撤展,所以下午5时书展便结束了。打算在这一天去逛书展的朋友可要注意时间,不过最后一日折扣会更低更给力。

  交通

  目前皇岗、深圳湾两个口岸都有巴士直达湾仔,十分便捷。而从罗湖和福田过关则需坐地铁,具体线路是:罗湖/福田上车,东铁线一路到红磡,在此转车到尖沙咀,再转车到金钟,然后转车到湾仔。

  目前深圳只有皇岗口岸可24小时通关,但港铁的东铁线落马洲支线的末班车时间为晚上九点半,所以想体验书展夜生活的朋友要多留心。

  票务

  访港人士只需前往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博览道、港湾道、博览商场(近金紫荆广场)入口的“访港人士售票处”购票,出示有效的旅游证件,即可以10元港币买到价值25元港币的书展门票。此外,3岁及以下儿童和65岁或以上老人免费进场,展览于每日关闭前45分钟停止售票及进场。

  展馆

  主题展馆共14个,分别是综合书刊馆、英语世界、电子书及电子学习资源、国际文化村、儿童天地、心灵书区、年青人世界、音像及文仪用品馆、中国内地出版、台湾出版人、大学坊、佛教坊、基督教坊、周末作家书廊。

  一楼的展区是重点,在这里有综合书刊馆、英语世界、台湾出版人等展台。1A-1E展厅也是每年书展最为拥挤的地方,各家出版社的展台皆集中于此。

  占了三楼大半层的儿童天地展区是小朋友们的天堂,港湾道入口处的左侧设有“儿童天地”特别通道直达展览厅,每位儿童可由两位家长陪同持票入场。部分台版书、以及宗教相关书籍也在三楼展厅。

  展馆

  书展现场的“文艺廊”还设有“年度作家陈冠中专区”、“卫斯理五十周年展览”和“人间净土——走进敦煌莫高窟”3D展览等。

  微观察

  香港人一年

  只买这一次书?

  □何晶

  尽管书展办得如火如荼,事实却不无残酷,香港并不是阅读气氛浓厚的城市。

  香港舞台剧导演胡恩威就曾愤慨地表示,香港书展和维园年销市场并无二致,市民的阅读习惯也没有提升和改变,书展上最受欢迎的仍是低俗读物。在他看来,香港书展倒成全了更多低俗出版商和低俗作者。

  在香港,除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社的销售门面,书店大多蛰居高处。乐文、序言这类有名的楼上书店,迫于租金压力,近些年楼层也越来越高。就在这样一个连有模有样的书店都少有的城市,却办起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书展。这不禁让人担心:香港人是否一年只买一次书?

  事实上,不少平时常逛书店的当地读书人,对香港书展并不热衷。毕竟,在书店买书,是被书包围;而在书展买书,是被人包围。一间像样的书店,不仅能分散读者对书展的依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与书本近距离接触的空间。逛书展找书买书,自然不是读书的指定动作;读书,当然也不应仅限于在每年的7月光临书展。

  看着日渐被高昂的租金逼着一层层往上搬的书店,不少读书人担心,香港书店的未来何在呢?

  在台湾作家杨照眼中,书店不仅仅是买书,更提供了一种文化空间。他坦言,或许正因为书展的火爆,才使得在香港开书店变得越来越艰难。“如果每年大家都等到书展那几天才去买书,书店还如何维持下去?”

  香港诗人廖伟棠也在文章中写道:“香港一天不改变这地产霸权式的畸形经济,就一天不可能真正发展成文化大都会。这是贸发局投多少钱和宣传办香港书展,西九怎样发展M+博物馆,艺术发展局怎样扭尽脑筋,都无补于事的。艺术真正的根脉永远始于民间,民营书店仅仅是其中一脉但却是非常关键的一脉,最鲜活也最脆弱。” (何晶)

【编辑:温雅琼】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