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访香港关注裁判小组:漫画叙事实 公众自评判

专访香港关注裁判小组:漫画叙事实 公众自评判

2020年10月19日 1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电 题:专访香港关注裁判小组:漫画叙事实 公众自评判

  中新社记者王嘉程

  进入香港“关注裁判小组”的网站主页,页面右下角的“关于我们”一栏,有一张小组“自画像”,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比肩而站,笑容灿烂。图片下方的小组简介写着:“一群爱港人士积极组建的新闻资讯平台,希望把外界难以明白的裁判法庭新闻,用简易的手法表达,以事论事,让市民大众自己评论有关案件的裁判情况。”

  “如果有法不彰,(法律)不能伸张正义,就会给市民造成一种(做什么)都没关系的感觉,以致以身试法,(普通市民)亦会对社会治安、社会风气感到忧虑。”小组发起人、创建人梁先生说。

  今年5月,香港某法官在判决一名投掷汽油弹的15岁男生18个月感化令(与警司警诫相似)后,还称赞他为“优秀的小孩”。忆及此案,梁先生感慨,如果自己的小孩也因为拿着危险品在街上跑来跑去而受到鼓励,自己会非常担心。“我们要向犯罪的人传递怎样的信息?错就是错,要承担结果,要有应有的裁决。”

  直至7月中旬,梁先生与几位朋友聊天时,恰好谈及此事,便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小组,以数据表格及漫画的形式,让更多市民直观、简单地了解司法裁判和相关案例。

  为了保证客观性,小组在作品中会尽力避免出现对案件的直接判断或评论,而是以叙述事件为主,更特意请了两位大状(大律师)给予意见。“一直以来,我们的心态都是不针对哪些人做什么,只就事论事,希望能够将事实呈现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引发大家的思考。”他强调。

  数据收集、案件分析对比、制作漫画、网站搭建、网络推广等,小组内成员共10人,各有分工。所需资金,也完全由小组成员自愿投入。“我们都是靠自己,我发起后,加入的成员也主动出钱,(小组经费)大概十万(港币)左右。”梁先生介绍,成员们虽然各自都有正职,但为了做好小组工作,成立的三个月间,已经举行了5次内部会议。

  邵小姐是小组的发言人,虽非法律界人士,但对于网站上呈现的案例,她掌握得非常清晰,并耐心向记者一一讲解。在她看来,图片表达案例会更生动、更形象,有助于让公众快速回忆起事件本身。一如去年9月有年轻人在沙田新城市广场,涉嫌侮辱国旗,法官最初判处被告200小时社会服务令,至律政司申请刑期覆核,上诉庭最终改判囚20天。“这个案例我们有出图,收到了不少反馈,很多(网友)表示记得案件。”邵小姐说,不少案件在发生时会引起关注,惟等到判罚出炉,公众可能已经淡忘。一张直观的图,再综合相关新闻,或能让公众更全面、理性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9月底,网站终于完成筹备工作,正式上线。短短不到半个月,就吸引了近4000用户,而在“脸书”(Facebook)上设置的专页,也有近千人关注或点赞。梁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关注度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接下来希望吸引更多受众,从1000人关注,慢慢做到10000人关注。他透露,小组已计划请成员中的KOL(网红)亲自上阵,但具体表现形式,仍有待探讨。

  邵小姐也形容,这样的关注度是完全超出预期的,“香港发生社会运动后,我们看到很多法官的判决是有争议的。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有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司法裁判),不一定是通过我们的专页,只希望大家更加关注裁判是否彰显公义。”(完)

【编辑:孔庆玲】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