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综述:“十四五”机遇下 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及作用

综述:“十四五”机遇下 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及作用

2020年10月31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10月31日电 题:“十四五”机遇下 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及作用

  中新社记者 王嘉程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发布公报。公报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底蕴犹存、优势众多,既可在内循环中体现现代服务业的先发优势,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发挥所长;更可在外循环中于跨境贸易、金融等领域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9月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2020年度报告》中,再次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在五个评估大项中,香港在“国际贸易自由”及“监管”均排列首位。3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肯定,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独特的优势。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肖耿指出,香港无论从营商环境还是生活方式来看,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外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帮助外资进入中国、让中国制造业与全球供应链相连等。但因发展领先,吸引了众多人才、资金等,也产生了物理空间不足、市场空间有限等问题。许多人误以为中央扶持深圳对香港有(不利)影响,但中央对深圳的政策支持,实际上也是对于香港作为外循环核心的空间扩展。让深圳在制度上与香港接轨,让香港企业可以到大湾区中做他们在香港做的事情。

  去年下半年以来,百威亚太、亚太区最大物流地产平台ESRCayman等重磅新股陆续在港上市,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中资公司的回归,都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信心、注入活力。30日结束招股的蚂蚁集团,更获得147万人认购,创下香港新股集资新纪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认为,尽管外围及本地的不利因素对香港经济前景带来不明朗,但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底蕴犹存,其优势将继续得到国际投资者和国际市场认可,未来依然面临诸多利好。

  从外循环来看,他指出,香港将进一步强化其“超级联系人”的功能。在经济层面,香港对内桥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形成辐射泛南海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极点,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RECP的枢纽;在金融层面,香港外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内接“陆港通”、“债券通”等便利性工具,为国际资本投向中国内地提供渠道。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疫情带来深远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受阻。肖耿指出,在此国际形势下,国内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内循环变得非常重要。

  今年5月,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1%大湾区内地九市受访者曾到香港旅游;九成受访者认为,香港是大湾区的购物天堂及最国际化的城市;88%的受访者到香港最常进行的消费活动是购物。

  肖耿续指,香港与深圳在地理位置相近,是同一物理空间、两套不同体系。一旦深圳在制度、要素流动、国际化等方面做得更好,就能在内循环中为大湾区争取到更多市场份额。且外国投资者亦看好中国市场,这就为香港带来机遇。

  香港不仅是最自由的经济体,也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90%以上。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9年,香港是全球第8大商品输出地,也是全球第17大服务输出地。

  程实认为,从内循环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以现代服务业为支点,撬动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基于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先发优势,大湾区将充分融合区域现有的人才、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科创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叠加深、港两地资本市场对新经济的有效支持,大湾区有望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并通过模式和技术的外溢效应,拉动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步伐。(完)

【编辑:周驰】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