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讲述奋斗历程分享航天精神,“宇宙级天团”激荡香港爱国热

讲述奋斗历程分享航天精神,“宇宙级天团”激荡香港爱国热

2021年06月24日 14:36 来源:环球时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学和港大举办。内地航天科学家的分享,在香港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首场讲座23日上午在香港理工大学开讲,由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带来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报告。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大连,他回忆说在抗战胜利前大连被日本占据,当时年幼的他一度不知自己是中国人;每天早晨上学要朝着东京方向鞠躬,并说“我们是天皇陛下的皇民”,在校还需要学习刺刀一类的日本军队战斗技能。讲到这里,戚发轫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家乡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并且深爱着这个国家,“这也是我后来投身我国航天工程事业的最大原因之一!”戚发轫说,若人没有爱,绝对不可能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其中最高尚、最伟大的爱是爱国家。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而长久的掌声,久久不停。直播间留言弹幕瞬间刷了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

  现场有观众问及香港大学生是否有机会到祖国的航天部门实习和学习,戚发轫举例说,“这次跟随我们代表团一起来港的航天青年们,有五六个人都是在香港各个大学深造毕业,学成后进入祖国航天科研单位,在重要岗位开展工作的”,如今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建成了,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机会。港媒注意到,在开讲前的合影环节,戚发轫把站在左手边、多年来参与探月及探火星工程项目的理大教授容启亮拉到自己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直至合影结束。有理大研究生对理大是唯一一所参与国家航天工程的香港高校一事感到非常光荣,表示听了戚发轫的分享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23日下午,讲座活动走进香港大学,由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作了主题为“九天揽月”的分享。他在谈到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时说,这个数字尽管是巧合,其实也有一些特殊意义,其中“17”代表中国探月工程进行了17年,“3”代表探月工程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1”代表一系列的工程任务都是一次成功。

  这个被称为“宇宙级天团”的访问团22日抵达香港,展开一连五天的访问,一股航天热潮随即席卷全城。香港教育局上周向学校发信,局方将于25日举办“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特别在线直播,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透露,学校将安排中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约300名学生同步收看。他说,太空探索领域的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点领域之一,这次科学家分享活动可以与国家安全教育结合。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说:“国家如今的发展一日千里,香港人作为其中一分子,要让后代认识和见证国家发展情况,了解有无数科学家、年轻人为国家奉献着,亦为国家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心怀感恩和自豪。”创知中学三年级学生陈灏传说,近年不断见到祝融号、神舟十二号成功执行任务,好佩服国家的航天科学家,他们要经历无数次反复精准计算和尝试,不惧沉闷的科学精神和毅力,“国家获得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令我有好大动力日后进行相关研究”。

  有港媒23日评论称,自2003年我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访港,航天员来港交流已成惯例。这一次研发火箭、卫星、飞行器、空间站的科学家组团访港,成员都是中国航天界的功勋人物,“行程满满,亮点处处,备受香港各界高度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航天进步也有香港科学家的贡献。嫦娥五号机械臂采样器、近摄相机装置、天问一号火星相机等,就是内地科学家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研制的,有关设备还将在嫦娥六号上执行任务。文章说,国家的航天成就、航天精神、科学思维,将启发香港年轻人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事实上,“一国两制”下香港科技界获益良多,有更多机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在科创道路上,香港年轻人一定大有可为”。

【编辑:朱延静】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