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访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多事往往后知后觉

专访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多事往往后知后觉

2021年07月20日 1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香港故事】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不会再有张爱玲新作面世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7月20日电 题:专访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多事往往后知后觉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数天前,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看见了一幅张爱玲的旧相,摄于1947年。他站在照片前,凝视相中女子,以往吸收过的有关她的知识,在那短短几分钟里凝炼成故事:这个女人,刚刚去温州找前夫,发现他已跟另一个女人在一起。

  世上再无一人,大到生平纪事、小到书信琐碎,能让他十余年来稔熟于心。近日,以香港书展为契机,宋以朗现身出席讲座,也接受了中新社专访。他语速较缓,回答所有张爱玲相关的问题前总有一句“我想想应该怎么说”,然后陷入沉思。这种谨慎,或许当年从父母手中接过处理张爱玲遗产的重任时起,已如影随形,“我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听的人并不着急,因为笃信他总会带来几块新的拼图,将众人想象里的张爱玲形象补充得更为全面、立体。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笔名林以亮,红学专家,也是翻译家和诗人)和母亲邝文美,上世纪50年代与张爱玲结识于香港。1955年张爱玲移民美国,到后的第一封信即寄给宋氏夫妇,至1995年张爱玲病逝,双方鱼雁往还四十载,总计650封信。后来,张爱玲将遗产交付宋氏夫妇继承。

  待父亲病逝,2003年母亲又中风,自大学时期起居美近40年的宋以朗返港,毫无准备地接手了张爱玲的遗产,自然晕头转向。

  找齐40年间父母与张爱玲的往来信件,就是一件浩瀚工程,宋以朗用“雪崩搜索”来形容——像雪山崩塌后,撑一根木棍一步步地毯式搜索。这些分散在十几个地方的书信总算被集齐,然后用一个黑色垃圾袋包好,放在纸盒里塞进床底。那时他还未开始着手整理这些信件,所以2007年有杂志采访他,问有没有张爱玲的书信,他爽快地答,有啊。

  “这些信帮我好多。”它清晰地解释了一些作品灵感从何而来、背后的道理,甚至当年未曾出版的理由。于是,宋以朗花了两年时间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整理好,趁去年张爱玲百岁诞辰在台湾出版。

  出版张爱玲遗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例如2000年后张爱玲作品出现盗版乱象,他打了很多场官司。

  一晃十多年,手头关于张爱玲作品的整理和出版工作都已至尾声,“你不要再期待什么传说中的张爱玲最后的遗作,不会有的了。”一直忐忑怕做得不够好的宋以朗,交完答卷总算轻松不少。这时记者还是要追问一句:觉得自己做得好吗?他反着答:“我未必觉得自己做得不好。”顿了下,他又补充道,“只是有些东西如果我再做一次,会有不同的做法。很多事情往往后知后觉。”

  世事本就如此,就像12岁的宋以朗在家中见到张爱玲时,只觉得是一位高瘦阿姨,文静、不怎么爱逗小孩子,与别的阿姨也没分别,尚不知这人将影响他往后的数十载人生。“如果当时叫她读一篇自己的小说,最好用上海话读,用我们家的摄像机拍下来,不知多好。”但,后知后觉。(完)

【编辑:李骏】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