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的特别“遗产”:对教育奢侈 对自己吝啬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0日 22: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的特别“遗产”:对教育奢侈 对自己吝啬

  【解说】累计捐助93所大学、164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这是7月10日过世的香港慈善家、有着“百校之父”称号的田家炳留下的特别“遗产”。近日,田家炳长子田庆先接受记者专访,谈及先父的一生,田庆先称,他很伟大。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梅州,其后在越南、印尼经商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先后创立田氏塑料厂和田氏化工厂等。7月10日,田家炳走完了他近百年的一生。田庆先透露,在父亲人生的最后时刻,对于捐建的学校仍然念念不忘。

  【同期】田家炳长子 田庆先

  他到了最后(弥留时刻)还是经常问,怎么样能把他留下的(资产)发挥的更好。我们还没做好他留下的全部资产的(捐赠)工作,我们还是慢慢去做,但是他觉得我们可以加快(捐赠),多为国家,对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解说】在田家炳基金会的桌子上,摆满了悼念卡,这是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受过田家炳支助过的学生寄来的。旁边厚厚的一摞感谢信,田家炳有许多都还没来得及读完就与世长辞了,田庆先谈及此颇为伤感。

  田家炳年少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是他个人终生的遗憾。国家改革开放后,田家炳把捐助的目光投向内地,首先在家乡广东大埔县捐建桥梁、兴办中小学和医院等。1982年,田家炳成立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教育事业,希望让捐资系统化。1984年,他在家乡兴建的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后,便开始以兴教助学为捐资重点。

  【同期】田家炳长子 田庆先

  因为我们家人很重视教育,我们离开印尼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下一代教育的问题,所以教育在他心中,以我们作为一个很传统的人来说 ,是会看得很重。

  【解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是田家炳一生的信念。“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田家炳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素质,而教育的成败则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随后,田家炳的捐资策略由在穷困地区建设基础教育,开始逐渐转移到师范教育,重视师资和师德的培养。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37年的花园别墅,所得5600万港元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自己年过八旬却一直租房居住。

  【同期】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 戴希立

  我也劝他说不要卖,他是在住的嘛,而且有40多年历史,孙子也在里边出生,我最记得他对我说,不要担心,我不是破产,他说。我只是答应了别人捐款的,队伍已经很长,我也觉得住在这太浪费,如果将它卖了捐出去就最好了,他说。 所以那次他卖了他的住所。他捐了20所学校,一次性全花光了,但他很开心。

  【解说】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为了兑现配对性筹款,他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捐赠。2010年前后,田家炳将名下仅余的4座总估值达20亿港元的工贸大厦业权转予基金会,幷把基金会从家族管理转为由社会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机构。

  【同期】田家炳长子 田庆先

  他将这种意念具体化,就写出中国将来教育的希望应该在教育,所以他会觉得,若要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事,希望能在教育入手,能集中做好这件事。

  【解说】30多年来,田家炳为教育慈善身体力行,“卖屋助学”、“贷款捐校”等事迹传为佳话。身为一个亿万富豪,田家炳出门经常坐地铁,买二手轿车代步,一双布鞋穿了10年,住酒店自己带香皂……与在教育投资上的“奢侈”相比,生活中的田家炳显得特别“吝啬”。

  【同期】田家炳长子 田庆先

  他也不会追求名车,每次都是买二手车,就当是自己用旧了,不会买新车,他很平淡,衣着各方面都一样。

  【解说】田家炳对于教育事业倾囊相助,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产,作为子女的田庆先对此却毫无芥蒂,还亲自担任基金会主席,替父亲把家产继续捐出去。田庆先称,这是父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

  【同期】田家炳长子 田庆先

  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自己遵守自己的原则,只要是足够,不要浪费,所以我们一家也有这样的概念。

  【解说】在田家炳的最后时刻,基金会为他特制了一张展板,上面印着基金会的使命、历年捐赠项目等,田家炳抚摸着每家学校的名字,听着长子介绍学校的近况,特别开心。田庆先说,这是父亲留给自己和后人最特别的“遗产”,自己将会和其他田家后人努力工作,继续完成父亲的遗志。

  “夕阳穿树补花红”是田家炳对于教育一片衷心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蜡烛成灰”而“余光永存”。

  记者让宝奎 胡定轩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