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70年前升起国旗的香港大同学校创办者后人:爱国是底线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2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同期】香港大同学校创办人后代 周兆康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大楼叫成安大楼,在(香港)筲箕湾成安街。以前那上面就是木屋区,这个是大同学校1964年到1976年的校舍。当时1946年,我们父母就创办了大同学校。1946年创办的大同学校在西湾河街22号,后来因为那个地方要拆建,所以就1964年搬迁到这里。

  【解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位于香港港岛西湾河22号的大同学校在校内升起一面五星红旗。这所爱国学校由周捷君、吕怡和夫妇于1946年创办。他们的六名子女近日齐聚,重走学校当年的两处旧校舍。父母是香港坚定爱国力量的一份子,六兄妹从小耳濡目染,在爱国立场上团结坚定,并认为爱国是“底线”。

  【同期】香港大同学校创办人后代 周兆康

  香港历来都有爱国的进步的力量。在抗战的时候,我父亲母亲都参加了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一部分人、爱国的进步的青年就留在香港,为香港同胞服务,也为内地进行的解放战争在香港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志青年就在香港办爱国学校。

  【解说】大同学校最初的校址因为拆迁已经失去原貌,后来的校舍成安大楼现在已经成为居民楼。三哥周兆康表示,最初迁校至成安大楼时,二楼有一半是课室,后来学校在街坊的认同和支持之下,扩建至二楼全层。大同学校鼎盛时期的小学生人数超过700人,并且还增设了幼儿园。

  【解说】周兆康忆述,大同学校的校徽是地球和红飘带,符合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大同世界思想”。大同学校在开学礼、毕业礼、国庆日等重大日子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很多教职员愿意领着低薪来爱国学校教书。学校实行爱国教育和文化教育两手抓,很多旧生结婚生子后也将自己的子女送回学校就读。

  【同期】香港大同学校创办人后代 周兆康

  咱们大同学校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每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挂国旗的,都奏国歌的,我们很小都会唱的。解放战争期间,我的父亲就对高年级学生讲毛主席的一些著作,比如说当时解放战争期间,学校有个地图,每解放一个大城市,就插上一面小红旗。

  【解说】周兆康指出,港英政府对于爱国事业一直存在打压。纵然情况艰难,但港英政府最初对教育投入相对较少,所以靠私营方式运作、自负盈亏的香港爱国学校仍有生存空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开始转变,政府开始办免费教育,爱国学校出现较大困难。1976年,大同学校和另外两间学校合并,至1979年结束办学。

  【解说】对于大同学校的教学方法,六妹周月龄记忆犹新。现任香港中学教师的她记得,母亲吕怡和以讲故事的方式,很有感情地讲地理课:东北平原的土地是黑黝黝的,土壤肥沃,果子又大又甜。周月龄长大后赴黑龙江旅游,见到那片黑黝黝的土地,感到十分高兴。

  【同期】香港大同学校创办人后代 周月龄

  我小学的时候是在我爸爸妈妈办的大同学校上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们每个星期有两节的中国历史课,还有两节的中国地理课,那是我妈妈教的课。我还记得中国地理课我妈妈教的是中国四大河流,教的中国新疆无核的葡萄。我为什么这三年会去中国四大河流,从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这样跑一趟,就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受过了中国地理课的教育,我对中国大地非常地向往,所以就有这个想法。

  【解说】周月龄认为,地理课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地大物博,如果香港的小学每周有一节中国地理课,已经是很好的开始。

  【解说】1999年,周家六兄妹选定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联村重建“石联大同学校”,以延续父母毕生爱国教育事业的心愿,支持内地的农村教育。周氏家族的故事曾被拍成微电影《大同》,由六兄妹亲自参演,并获得中央电视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优秀作品一等奖。兄妹们希望以此记录和传递父母的大同理想和大爱精神,发扬爱国、团结、坚持的理念。五弟周兆强称,这部微电影曾经在香港做过两场放映会,颇有教育意义,希望能够成为爱国教育的教材。

  【同期】香港大同学校创办人后代 周兆强

  过去我小时候很调皮的,如果我是用吹口哨来吹国歌,我大哥和二哥几乎要打我的,因为是对国家的不尊重。我们认为在爱国的立场上,我们绝对是坚定的,是团结的,所以我们称自己是“红二代”。现在开始有些(我们的)第三代亲力亲为地为我们现在的爱国事业去贡献,好像我二哥的儿子和我的大女儿又开了一个网页,叫“十年大同学校”。

  【解说】周兆强表示,六兄妹从小至今都在爱国立场上团结坚定,他们亲眼见证了国家70年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族中第三代的年轻人目前投入到香港宣扬大同学校的事宜中。“爱国,这是一个底线。”他说。

  记者 郑兴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卢岩】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