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专访香港实业家陈伟南父子:爱国是港商一贯传统 纯良家风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7日 0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伟南

  爱国爱港一定是香港企业家的传统。香港企业家没回归之前,都是身在中国。现在(香港)回归了,更加要融入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的。

  【解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谈及不久前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决定,今年已104岁高龄的香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仍略显激动。他说,爱国是香港企业家的一贯传统,由“爱国者”治港是天经地义的。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伟南

  (“爱国者治港”)这个百分之百应该。你不爱国不爱港,怎么在香港做事?第一条条件就是要爱国爱港,才可以在香港做事。如果你不是爱国爱港的,怎么做事?

  【解说】1919年出生于广东潮州,上世纪30年代,陈伟南背上行囊,独自赴港谋生,从摆地摊到打零工,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白手起家,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陈伟南往返于两地之间,亲历了香港沦陷、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也见证了近百年来祖国与香港的崛起与发展。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伟南

  我知道以前那个时候,一些学生和我说,买支教书用的粉笔,都没有钱买。那时候我就想这个国家怎么办呢?没钱。现在呢,超过外国。所以我虽然今年一百多岁,我对国家的进步,我很开心。为什么呢,中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说几天(造就的),而是一年一年变好的。

  【解说】在港经商数十载,凭借对市场的分析和对时势的精准判断,陈伟南陆续在香港开办了橡胶贸易公司、粮油经销公司、饲料厂等,从务农出身的“打工仔”成长为彼时闻名香港商界的“橡胶大王”“饲料大王”。1984年10月,旅港38年之久的陈伟南首次回到家乡广东潮州,但家乡贫困的状况却让他终身难忘。于是,他决定从教育抓起,振兴家乡。他出资兴建学校,并亲自去校址勘察,要求改善教学设施、吸引优质师资。他还长期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青年人刻苦学习、奋发自强。30多年来,陈伟南向内地捐资总额达到2亿多元人民币。在老人看来,自己的商业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因此只要国家所需,他都愿意尽己所能去做。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伟南

  说到我的贡献,照我自己来说,都不是很多。但我时时刻刻对于国家需要什么,我都肯去做。同时我也说,虽然我在香港来说不是很有钱的人,但是我有一片爱国之心,所以我在国家里边建学校、医院,这些对民生有益的事情我会去做。

  【解说】如今的百岁老人已是儿孙绕膝,对于后代的教育,陈伟南也始终秉持“爱国爱乡”的家训,耳濡目染,为子孙后代树立纯良家风。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伟南

  在潮州话中有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平时对家风,对幼南,对我的孙子,平时和他们说国家的事,教他们爱国之类的,一天一天耳濡目染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国家都很重要。

  【解说】陈伟南的儿子陈幼南如今身兼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等多职,作为香港商界代表,他坦言,过去一段时间的社会动荡对香港企业造成巨大冲击,相信“爱国者治港”将会为香港带来和平和安定,也为香港商界的重新振兴打下一剂“强心针”。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幼南

  这一次的人大决定,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改变,我是绝对支持的。因为作为一个商人,作为一个投资者,如果看不到几年之后的社会情况,好多人都确保,不想承担这样的风险,但有人大的这个决定之后,大家都好清楚知道,由爱国者才能够参与议会的工作,这个实际上是给我们(商界)一个很大的“强心针”,能够可以促进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

  【解说】谈及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多年热衷参与高新科技项目的陈幼南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无论对于香港企业还是青年来说,都是不应错过的机遇,他鼓励港企和青年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幼南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大过香港十几倍,这个是非常庞大的市场,而且人的质素也都是相当好的。深圳有十几二十所大学,或者它的分校,教育的程度也都是相对高的,其实大湾区可以提供到一市场,第二人才,第三甚至乎是资金,这几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个地区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

  【解说】与父亲一样,陈幼南同样关注青年教育问题。近年来,他所负责的社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两地青年开办交流讲座活动,旨在促进香港青年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融入国家建设发展。

  【同期】香港爱国实业家 陈幼南

  (香港年轻人)一定要了解中国,因为你不知中国这几百年来所走的路,这么艰辛,今日的成果,实际上得之不易。当然我觉得就是以后还有很大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大家都要(有)向心(力)。我个人觉得如何能够使得这些学生对中国更了解,其实最重要就是亲身体会,亲身来感受中国的情况。

  记者 范思忆 李越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