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学者评西方媒体的中国奥运形象:偏见源自傲慢

2012年08月05日 14:2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英学者评西方媒体的中国奥运形象:偏见源自傲慢

  原题:英国学者、《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各布评述西方媒体的中国奥运形象——因为无知 所以偏见(附照片)

  雅各布的家,似乎比一般中国人家更“中国”。墙上挂着京剧脸谱,电视柜上放着中式雕花,沙发旁摆着明代风格的花架,还有书柜上的雕龙画凤,极尽精巧。在火炉上方,摆放着一张“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留念证书,雅各布在上面签上了姓名。

  到他家做客,甫入家门,寒暄过后,主人奉上绿茶,茶香氤氲,“别急着喝,先等茶叶泡开,第二道茶更香。”对中国茶道,雅各布也不外行。

  雅各布的家也很西式。客厅里传来巴赫的古典乐,时而激扬,时而平缓。身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雅各布的英文口语很考究,用词精准,毫无街头巷尾的市井俗媚。

  熟悉英国,了解中国,让雅各布的视野更为广阔。而这,正是眼下不少西方媒体所缺乏的。

  67岁的马丁·雅各布闲不下来。奥运开幕时,他在印度孟买出席学术会议。过段时间,他将前往清华大学演讲。案头上,还积下了不少约稿。“我忙得没时间看比赛。”他笑着自嘲道。显然,他很享受如此忙碌的生活。

  马丁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博士学位。他曾是《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当过《独立报》的副主编。如今,他是《卫报》、《新政治家报》的专栏作家。

  马丁的另一个身份是学人。他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爱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访问教授。2009年,他出版专著《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与新秩序的产生》,提出了大国崛起的“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其中“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引起学界热议。

  在伦敦,本报记者 专访了这位“忙得没时间看比赛”的作家学者,分享他关于英国传媒奥运报道的研究与观点。

  英媒逻辑很荒谬

  文汇报:奥运会开幕以来,英国媒体先是连篇累牍地猜测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可能服用禁药,随后又将重点转移至中国羽毛球队消极比赛事件。作为英国学者与资深媒体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雅各布:就个案而言,我对于英国媒体对叶诗文可能服用禁药的猜测感到费解,他们的逻辑很荒谬:因为她是中国选手,所以她服用了禁药。

  从已经披露的案例看,禁药丑闻不分东西方,欧洲、北美运动员都曾服用禁药。美国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范围和程度最为惊人,著名自行车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尽管尚未被认定服用禁药,但传闻不绝于耳,很多人也相信,他通过服药骗取了多届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头衔。

  按照西方媒体的逻辑,只要是成绩优秀的运动员,都涉嫌服用禁药,但他们对本国运动员的行为视而不见,反而对中国运动员吹毛求疵、百般刁难。说到底,仍旧是无知与骨子里的傲慢。因为无知,所以傲慢。这才是他们的内在逻辑。

  对羽毛球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消极比赛的确不符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这是一桩体育丑闻。这桩丑闻涉及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三个国家,但英国媒体的关注点似乎集中在中国身上。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中国是体育强国,在伦敦奥运会金牌榜上,中国与美国难分高下,所以多少有些羡慕和嫉妒。

  我有一段亲身经历:7月31日,我在印度孟买参加学术会议,一位主持会议的女士告诉我,她7岁的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奥运赛事被分成两部分:一是金牌争夺,夺金的都是中国运动员;二是银牌、铜牌争夺战,这是留给其他国家、地区选手的?7岁孩子都这么说,可见中国体育成就多让人羡慕。

  我认为,对于中国体育而言,这些还是一个新问题。就我看来,中国体育的腾飞主要集中在近4届奥运会上,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还是以28金位列第三,4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以32金位列第二,而北京奥运会站上了金牌榜第一。中国体育实力增长迅速,很多西方人似乎还没有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偏见源自傲慢

  文汇报:英国媒体对中国代表团持一种挑刺态度,您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雅各布:我认为,英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有多少英国人去过中国?我估计还不到2%。在英国,每个人或许都感觉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进入千家万户,并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他们并不愿意多去了解这个国家,主要有4个原因:

  首先,在传统西方世界,英国如鱼得水,拥有与美国这样的同盟伙伴,所以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很多英国人骨子里有种傲慢与自大。事实上,如果按照人均GDP,中国与英国仍有显著差距。因此,在英国人的心中,他们瞧不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这么想,但大部分英国人认为中国仍旧贫穷、落后。

  第三,这种偏见来源于差异,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外貌、体格不同,文化各异,在文化观念上,中国被视作“他者”。当中国在体育取得成就时,很多英国人理所当然地会想:他们一定是在弄虚作假,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到?

  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媒体仍保留了冷战思维,总用受威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形成了报道中的偏见。而这些媒体也塑造了英国人的观念。

  改变需要时间

  文汇报:您如何看待西方传媒在世界媒体中的话语权?

  雅各布:西方传媒的确有话语权。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是“后来者”。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形象,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西方主流媒体肇始于英、法等西欧地区,随后又播撒到新大陆美国。在这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影响力,最终拥有了如今的话语权。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贫穷、落后,价值观念与他们也很不同。

  尽管这10年来,中国主流媒体逐渐登上了世界舞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开始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与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相比,声音仍旧微弱。最关键的是,中国媒体不仅需要强大的声音,更需要具有影响其他国家、地区媒体的影响力,这是关键所在。

  就英国而言,尽管中国希望传递自己的声音,但英国人对于中国仍感到陌生: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相反,英国人对于美国就感到很亲切,因为美国的电视剧、电影、出版物在英国很普及。举例而言,很多英国人没去过纽约,但他们知道纽约的出租车是黄色的,但没人清楚,上海的出租车是什么颜色的。这就是因为美国电影、电视充斥着这些符号,让英国人无法回避。

  1978年,中国才开始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这才三十多年。要改变现状,需要时间。

  本报特派记者 赵博

  (本报伦敦8月4日专电)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