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日已重新武装 需警惕其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30日 11:1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从基辛格的“瓶盖论”到放虎归山——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确是企图使之非军国主义化,以阻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时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曾宣称美国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替日本制定了一部《和平宪法》,尤其是其中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以及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是从宪法的高度限制日本拥有军队以及国家交战权和集体自卫权。即使在1950年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时,美国虽然主要是为了利用日本参与冷战,但仍有控制日本的意图。这一系列措施后来被基辛格称作美国对日政策的“瓶盖论”,犹如潘多拉盒子一样把军国主义的魔鬼关在瓶子里。

  然而,美国为了冷战、反苏、反共的需要,乃至今天为了遏制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的需要,美国对日政策不断地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从遏制转为扶植。首先,美国不但不去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还释放了包括7名甲级战犯在内一大批战犯,甚至让甲级战犯岸信介当上了首相,同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一步步地重新武装日本。正是在美国的扶植、纵容和默许下,战后60多年来,一群粘附着军国主义阴魂的右翼势力以及他们在日本政府中的代理人一直在千方百计地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走向政治/军事大国,要求成为“正常国家”。日本的所谓“正常国家”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正常国家,而是旨在彻底否认侵略战争罪行,否定二战后依照日本投降书无条件接受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日本的各项安排和国际秩序。如今日本右翼势力已膨胀到基本顶开了基辛格所说的“瓶盖”,表面上“瓶盖”似乎还在上面,但原来被盖住在瓶里的种种军国主义阴魂的魔鬼已一个一个地跑出来了,所剩无几。且看以下事实:

  快速膨胀军力,军事装备远超自卫需要

  日本宪法禁止日本拥有海陆空三军,然而,始建于1954年的日本自卫队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掩护和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扩充实力,如今已成为亚太地区装备最精良的一支武装力量,其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第三和亚洲第一。去年以来,日本政府更是借配合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之机,大肆增购先进军备,已决定拨巨款购买美国最先进的F-22和42架第五代战机F-35。这些均已远远超出了自卫的需要。

  突破向海外派兵禁区,自卫队已涉足亚洲、中东和非洲

  按照《和平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日本被禁止向海外派兵。但是,从1992年初起,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规如《关于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PKO法)和《关于派遣国际紧急援助队法修正案》等突破了这个禁区。从那时以来,日本自卫队不仅参与联合国名义下的维和行动,且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如今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都有自卫队的存在,而且还在非洲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永久性基地,也早已突破了《波茨坦公告》的规定专守日本本土的限制。

  不断提升自卫的地位,叫嚷要升格为“国防军”

  日本政府逐步提升自卫队的地位。先是在组织体制上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即从厅级提升到部级单位,这就使得军方可以直接参与内阁的重要决策。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不断叫嚷要把自卫队改为“自卫军”,最近又叫嚷要将其升格为“国防军”,这将是突破《和平宪法》又一重大步骤,目的是为行使宪法禁止的集体自卫权和交战权铺平道路。

  修改日本防卫战略定位

  2011年修订的日本防卫大纲,在战略定位上将自卫队从“基础防卫力量构想”改为“动态防卫力量”。按照日本国家防卫研究所的解释,所谓“动态防卫”就是“不仅要保卫日本主权,而且要使日本的防卫力量在进一步稳定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在改进全球安全环境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