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色列专家称斡旋巴以问题中国潜力不容置疑

2013年05月10日 14:1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随着一系列合作文件签署,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即将圆满结束。访华期间,内塔尼亚胡在表示希望提升双边关系的同时,还希望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解以色列学界的看法,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以色列海法大学和希伯来大学东亚问题专家艾萨克·希霍教授。

  希霍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坦率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后来者,中国在中东地区不具有西方那样的影响力,加上中国以前对中东事务并不十分关注,所以说中国现阶段在这一问题上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另一方面,他认为,上述不利条件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以前未曾卷入中东事务,所以没有历史包袱,而“所有其他参与方却背上了帝国主义以及军事干预的包袱。”

  对于希霍的这一观点,记者分别请两位中国中东问题专家作出回应。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一致认为,希霍说的是实情。他们指出,自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发展路径和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中东有所作为。既然无所作为,当然不可能背上包袱,在调停时也就不会被一方先入为主地设想成另一方说客。但两位专家同时指出,中国的有利条件不仅是因为没有历史包袱,更在于具有现实优势。这就是,中国与阿拉伯和以色列双方同时保持良好关系。

  潘光指出,中以关系自建交以来稳步推进。在列举了双方在水资源、太阳能、无土农业、医药、通讯等领域的一系列高科技合作之后,他特别强调了双方在情感上的认同。他说,中国和以色列在历史上交流密切,而现在中国是以色列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犹太人喜欢来中国,因为这里不像欧洲等一些地方,没有丝毫的反犹倾向,而犹太人始终对二战期间上海收留犹太难民怀有感恩之情。他认为这样的感情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动力;另一方面,它能使双方愿意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即便不同意对方观点,而这就为中国劝解以色列打下了良好基础。

  朱威烈指出,中阿关系非同一般,这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中国与中东的贸易现已超过2800亿美元,中国进口的石油60%来自中东,其中46%来自阿拉伯国家。朱威烈强调,中阿关系之所以定位在战略合作这样的高度,并不仅仅因为是石油这一战略资源拉动,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在政治互信互助。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阿拉伯国家始终与中国保持一致,双方除了在能源领域之外,在反恐、安全、军事等领域也有密切合作。更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巴以调解人,中国具有中东和平进程首席调停者美国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美国把哈马斯定性为恐怖组织,但哈马斯经过巴勒斯坦民选、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而中国却可以对巴勒斯坦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劝解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捐弃前嫌,实现团结;另一方面说服巴勒斯坦个别组织认清现实,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权利。

  而在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看来,中国未来有可能取代美国在中东的作用。在去年出版的《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大国危机》一书中,布热津斯基谈到了中东未来的两种可能性。一,由于美国支持以色列更多的是出于道义考虑而非战略选择,因此随着美国国力减弱,加上世界多数国家指责美国挑起这一地区的动乱,美国有可能抛弃以色列,而这样一来将产生难以预测的结果。二,由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而伊拉克原本被美国当作制衡伊朗的力量,因此伊朗势力得以扩展,而美国因实力下降又无法有效制衡伊朗,致使原先依靠美国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海湾国家感到不安,他们将因此转向中国寻求保护。

  对于布热津斯基这两个预测的准确性,现在尚无人能够做出判定。但如果说,人们可以从这两个预测推测出中国未来在中东事务中的潜力,那似乎不容置疑。至少希霍教授对此不疑,他在采访答复中最后这样说:“我认为,中国能够而且应该为解决阿以冲突提供新的视角,找到新的切入点。”(记者 唐见端)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