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媒:中国不会买下世界 西方恐慌毫无根据

2013年07月11日 10:13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英国《金融时报》7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为何不会买下世界? 中国令西方感到恐慌。但西方鲜有人看看,中国人眼中世界是怎样的。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是为数不多能以中国人视角看世界的西方人之一。对所谓有关中国大恐慌之一——它正买下世界,他的答案是“不”:我们已在中国内部,但中国并未进入我们内部。

  他认为世界经济如今已被少数但占据主导的企业所改变,它们几乎全部植根于发达国家,拥有统治性品牌与超级技术。这些全球性公司对境外投入巨资,尤其在中国。此过程中,它们逐渐丧失国家属性和忠诚度。随着各国政府发现越发难以对其征税和管理,两者的关系愈加紧张。

  中国正如何融入这个新世界?它本身是个巨大发展成就。但该成就是建立在向世界级制造商提供工人和市场的基础上。2007年至2009年,中国28%的工业附加值、66%的高科技产业产值、55%的出口和90%的高新科技出口,都出自外国投资的企业。因此,这个国家是对外国人管控的体系至关重要的贡献者——若发达国家的民众和政府对这些全球企业不满,那中国人的不满岂不多得多?

  -

  中国并没买下世界。1990年至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2.1万亿美元飙升至23.6万亿,高收入国家在其中占比高达79%。2012年,美英对外投资总额分别为5.2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仅为5090亿美元。中国的净投资额(本国对外投资和别国对本国投资的差值)更是可悲,为负3240亿美元。

  正如彼得·诺兰所言,一直以来中国公司显然不是国际重大并购活动的主角。因自然资源短缺,中国努力寻求,但即便是在这个领域,其对外投资在外国大鳄面前仍相形见绌。

  这种分析说明什么?最重要的含义莫过于,中国几乎没打造出任何在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企业。此外,正是发达国家巨型企业的领先地位,让中国公司发现极难得偿所愿。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其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仍依赖于他国技术——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如此迫切地想获得技术。更进一步的含义是,中国其实距离“买下全世界”仍相去甚远。对所谓中国冲击力的疑神疑鬼纯粹是空穴来风。(作者马丁·沃尔夫,王会聪译)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