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从中国公祭日解读中日关系 称仍面临新挑战

2014年12月16日 09: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中国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举行之际,美国正值圣诞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民众关注焦点是2015年政府综合开支法案及全美新一轮反对种族歧视大规模示威抗议。部分媒体对中国公祭活动的关注,则主要落在中日关系上。

  美国《商业周刊》文章称,中国是在一个“比较尴尬”的时间举行国家公祭。一方面,在当前中日陷入领土争端、日本安倍政府被认为是在复活军国主义的背景下,用南京大屠杀这一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最惨绝人寰的罪行来警示日本,顺理成章。对中国领导人来说,以国家公祭谴责日本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另一方面,当前中日关系似乎正处于转圜之际,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妖魔化日本”的重要性在降低。

  美国新闻集团报道则称,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日及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等国家纪念日,显然是一种“政治行为”。

  美联社报道称,国家公祭是中国领导人唤醒民众日本侵华战争记忆努力的一部分,既可向日本“示威”,也是一项凝聚民族心、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举措。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设立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习近平主席还在今年7月7日出席“卢沟桥事变”即日本全面侵华爆发77周年的仪式。

  美联社似乎不看好安倍赢得日本众议院选举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报道称,两年多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及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问题上的举措让中国愤怒。在这种愤怒的背后,还有中国人民对日本从未为侵华战争罪行道歉的义愤。文章称,虽然习近平主席与安倍上月实行了首次会晤,但安倍及自民党赢得日本第47届众院选举,将在未来4年继续执政,其推进的包括修改“和平宪法”等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政策,将使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面临新的挑战。(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平)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