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油价下跌有利多数亚洲经济体 增速或加快

2015年01月06日 0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2014年意想不到的油价:半年跌掉一半多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油价下跌很可能有利于很多依赖原油进口的亚洲经济体。一些机构认为,亚洲新兴经济体2015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从2014年的4.3%提升至4.7%。

  文章称,油价的下跌很可能会对许多依赖原油进口的亚洲经济体带来积极影响。

  在油价跌至逾五年低点之际,印度、印尼等国家政府可以在不推高通胀的情况下将资金投入到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其他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中去。经济学家称,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央行可以下调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经济正在复苏的美国可能会加息。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预计,油价下跌,加上宽松货币政策和全球商品及服务需求的逐渐复苏等因素,应有助于将亚洲新兴经济体2015年的经济增速提升至4.7%,这些经济体2014年的预期增速为4.3%。

  惠誉(Fitch Ratings)旗下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的研究主管谢哈勃(Cedric Chehab)称,油价下跌幅度之大着实出人意料。他表示,油价下跌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但对亚洲各国的影响不尽相同。

  美银美林称,亚洲(不包括日本的)石油进口额占该地区总进口额的比重高达18%,占亚洲总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4%左右。凯投宏观称,石油占日本进口额的比重为18%,占该国GDP的3.3%。

  咨询公司IHS亚太首席经济学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称,油价下跌应当会给亚太地区GDP增速带来0.25到0.5个百分点的提振。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跌破每桶57美元,较去年6月份每桶115美元的水平下跌了一半,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加之沙特阿拉伯拒绝减产,加剧了油价的下跌势头。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称,2015年油价平均水平或为每桶53美元,较2014年平均水平下跌近50%。

  谢哈勃说,当前油价大跌的真正赢家是印度和印尼,这两个国家均面临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他表示,印度和印尼可在不必担心对通胀造成影响的情况下,降低相对较高的利率。

  印度的莫迪(Modi)政府和印尼的佐科威(Jokowi)政府自从上台以来,便大幅削减了过去曾掣肘政府决策的大规模燃油补贴中的多数。在截至去年3月(莫迪当选总理两个月前)的12个月里,印度为消费者提供的燃油补贴近220亿美元,不过其中大部分已逐渐被削减。如果油价继续下跌,印度打算完全放开对燃油价格的管制。

  印度石油部官员表示,油价每下跌1美元都将帮助政府减轻10亿美元的补贴款负担。谢哈勃说,油价将是帮助下一财年印度GDP增长率提高到6.3%的因素之一,截至今年3月份的本财年GDP增长率预估为5.6%。

  2014年最后一天,印尼完全取消了汽油补贴,此时距该国将补贴燃油价格上调约三分之一过去了一个月。谢哈勃称,印尼一直承诺要在燃油定价方面进行更多改革,且承诺要推出一系列经济和行政政策,从而将今年GDP增速从去年预估的5.1%提高到5.5%。

  其他从油价下跌中受益的亚洲经济体还包括泰国、菲律宾、韩国和中国台湾。凯投宏观的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斯(Mark Williams)表示,由于油价下跌,该公司已将其对中国台湾和韩国GDP增幅的预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但油价下跌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这么明显。以美元计算的原油价格一直在下降,这对日本的进口有帮助,但日圆的持续下跌减少了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日本还在努力应对通货紧缩,而低油价无助于这一局面的缓解。不过,经济学家还表示,能源价格下降可能会使日本未来数月的贸易逆差收窄,收窄的金额大致相当于日本GDP的2%。

  无法从油价下跌中获益的亚太地区国家是该地区的石油出口国:马来西亚、缅甸、文莱和澳大利亚。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驻新加坡的经济学家Chua Hak Bin表示,亚洲最大石油出口国马来西亚2015年的石油相关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5.9%降至3.1%。

  据澳大利亚三周前公布的最新预算文件显示,低油价将使澳大利亚未来四年的石油资源租赁税减少7.6亿澳元(合6.15亿美元)。澳大利亚政府称,预计未来几年油价不会有显著反弹。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