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媒:是否扭转长期停滞?日本或成西方试验田

2015年01月14日 16: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月14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14日发表《经济学人》杂志前总编辑比尔•艾默特的文章称,未来12个月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有望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块试验田。最贴切的新词将不是“安倍经济学”,而是“劳动力经济学”。

  文章称,关注一下日本吧。这样的建议已经有很久不多见了——除非是有关“失去的几十年”或者核电风险的建议。但未来12个月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有望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块试验田。最贴切的新词将不是“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而是“劳动力经济学”(labournomics)。

  日本观察人士大多选错了关注点,他们关注的是通缩,以及日本央行(BoJ)的大规模印钞行动——到目前为止,这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备受吹嘘的安倍经济学的主要内涵——是否将在不久后终结该国持续多年的轻度价格下降?这个问题不仅限于日本。

  近年来,几乎所有西方经济体的工资水平都陷入停滞或有所下降。经济学家们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主要由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周期性后果,还是人口结构、技术等更深层次原因在起作用?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去年重提的“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这个短语,很好地抓住了这些深层次原因。

  日本是长期停滞方面的世界冠军。尽管日本经济动荡不定(包括海啸和消费税上调的冲击),但有个趋势一直保持不变:实际工资在过去3年里始终持平或下降,在过去10年里只有过一段短暂的上升期。然而,日本正处于或接近充分就业,官方失业率仅为3.5%。企业一直在抱怨劳动力短缺。

  到目前为止,劳动力这一稀有商品的价格拒绝上涨,起码在整个经济体范围来看是如此。安倍重拾“日本公司”(Japan Inc)统治经济时代的做法,努力规劝企业提高工资,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春斗”(shunto)工资谈判期间。可是,如今“春斗”覆盖的工作者还不到日本劳动力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使其成了一种摆设。

  日本是“长期停滞”的例证吗?有意思的是,西方最担心的情况(无情的自动化进程消灭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基本没有发生。迄今为止,日本在节约劳动力的创新方面投资太少,而不是太多。企业坐拥大量现金,但不愿把现金花出去,因为市场正受到消费者需求萎靡、税收上升(增税是为了应对日本庞大的公共债务)和人口缓慢减少的困扰。

  相反,当前局面受到劳动法的驱动。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头10年之初,面对日本雇主对于竞争力下降的抱怨,政府出台法规,使企业更易于通过短期和兼职合同,廉价雇到工人。现在,就业大军中超过35%的人是这种“非正式”员工。这种方式很好,很灵活,已帮助推高了女性和65岁以上人群的劳动参与率。在日本,65岁以上的人有20%仍在工作,而欧洲的这一比例为5%至10%。

  但这留下了两个大问题。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其他部分仍然空前僵化: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雇主向被裁员的员工支付相当于24至36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这严重抑制了企业重组。其次,雇主和非正式员工提升技能的动力都不太大。

  结果就是停滞:逐渐地,就业转向那些不稳定、不需专门培训的岗位。非正式员工的工资在升高,但其基数很低。总体家庭消费停滞不前。还记得日本是家庭储蓄世界冠军的时代吗?现在,日本的个人储蓄率已变为负值。日本人开始靠借债来维持生活水平。

  这一切使日本面对劳动力经济学的考验。随着劳动力短缺产生严重影响,今年我们将看到,工资水平是否终于开始普遍、可持续地上升?其次、也更重要的是,这将考验去年12月以压倒性多数国会席位获连任的安倍政府,能否抓住时机改革日本的劳动法。

  日本需要一部单一的劳动法取代目前的双轨制度,将解雇员工的成本降至合理得多(但仍慷慨)的水平,让市场可以调整,并向所有工作者(无论全职还是兼职)提供同等权利。这将恢复推动工作者学习技能的动力。

  文章最后称,如果发达国家想在一个全球化、自动化和老龄化的时代兴旺发达,它们必须要利用好各自的人力资本——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目前忽视了这一资产。如果在充分就业之际都不能完成这种劳动力改革,还可以指望什么时候?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