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骨骼变脆但更年轻

2016年02月28日 09:59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当地时间1月15日,欧洲航天局ESA的英国宇航员匹克进行自己在国际空间站的首次太空行走。此次出舱的目的是替换损坏的一个变压器。  

  美媒称,3月1日,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和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科尔年科在距地球240英里的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上待了一年以后将返回地球。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月23日报道称, 凯利是在太空停留如此之久的第一个美国人。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凯利和科尔年科是自1999年以来第一次停留这么久的人类。在1999年,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阿夫杰耶夫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Mir)的微重力环境中待了一年。最长时间的记录保持者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他从1994年到1995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待了437天。

  报道称,尽管凯利一直在发布推特,提及太空中将令他最为怀念的事情(比如地球的壮观景色),但他很可能会乐于换个环境,双脚扎实地踏在地球上并感受到重力的作用。

  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名宇航员道格·惠洛克在2015年6月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ABC News)的记者采访时说:“你会有一点偏执,认为当你走回家的时候,你将站不起来了。”惠洛克曾在执行两个任务的过程中在太空中停留了178天。

  他说:“当你进入太空时,你会感受到生理上的变化,然后你开始感到你的身体和大脑认为你将不再需要你的双腿。”

  据《卫报》报道称,当阿夫杰耶夫在1999年从“和平”号空间站返回地球的时候,他被人用担架抬出宇宙飞船,因为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无法行走,甚至无法在椅子上端坐。他的身体用了一年的时间才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

  报道称,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凯利将度过一段恢复期,而他的恢复过程正是科学家们想要研究的。

资料图:英国首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正式宇航员蒂姆·皮克顺利抵达空间站。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官网
资料图:英国首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正式宇航员蒂姆·皮克顺利抵达空间站。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官网

  研究人员们认为,在重力如此小,且辐射很强烈的环境中停留这么长的时间,凯利的骨骼可能会更脆弱,而且他的动作技能和视力会受损。但就像国际空间站的所有宇航员那样,凯利每天都会锻炼,并拥有应对微重力影响的策略。

  国家航空航天局人体研究项目(Human Research Program)的首席科学家约翰·查尔斯说:“我们将很高兴的看到一项为期六个月的任务和一项为期一年的任务相比没有区别。但我们的确认为会有变化。”

  报道称,理解在太空中执行了为期一年的任务后身体会怎样改变对未来的人类太空任务很有帮助,尤其是对前往火星这样的长时间任务而言。通过将凯利从太空返回后的情况与其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退役宇航员马克·凯利的情况相比较,科学家们将第一次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太空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查尔斯博士说:“甚至在斯科特返回后,这项任务仍将继续。”他说:“在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将人类安全送到火星并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方面,飞行后的数据与飞行中的数据同样重要。”

  报道称,但凯利的返回不止是身体上的调整和科学实验,他一定还怀念国际空间站上所无法提供的生活的简单乐趣。凯利可能会渴望吃到他最喜欢的食物,或者至少是吃到不是从塑料袋中取出来的食物。而新鲜的空气则是国际空间站上所没有的另一种奢侈品。

  惠洛克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记者采访时说:“在太空中,你的嗅觉和味觉是迟钝的。”他说:“我渴望闻到树叶、草丛、鲜花和树木的芬芳……当你回到地球时,它们简直令人陶醉。”

  报道称,尽管太空旅行存在一些缺点,但对凯利而言至少有一点好处:得益于时间膨胀的影响,他回来时将比他的孪生兄弟年轻一丁点。时间膨胀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原理,根据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流逝的越慢。

  据今日宇宙网站称,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六个月,一名宇航员将比地球上的人年轻约0.007秒。(编译/殷夏)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