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时评:我们和雨果一样心怀期待

2019年04月17日 09:33 来源:新华视点 参与互动 

  心痛!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作为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民族,中国人民表达着对人类艺术瑰宝之殇的无限痛惜。

  通过文学艺术、邮件照片、通信家书,巴黎圣母院早已走进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1949年前后,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史。爱憎分明的中国人,喜爱这部作品。

  爱文化、爱艺术,追求正义、崇尚善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1956年第一部同名电影问世以后,巴黎圣母院通过银幕,更加具体真实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成为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美的象征、敲钟人卡西莫多善的象征。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4月15日,在法国巴黎,巴黎圣母院燃起大火。当地时间15日傍晚,位于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熊熊烈火之中,巴黎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整座建筑损毁严重。新华社发

  有文化、爱和平的中国人,对人类艺术明珠巴黎圣母院充满历史感情。中国人记得,在自己祖国饱受侵略凌辱,圆明园陷入熊熊大火之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拍案而起,于1861年11月25日撰文,以出离愤怒的语言,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强盗的残酷暴虐,为中国民众、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明打抱不平。

  100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住在昏暗潮湿、拥挤不堪的地下室,却没有忘记去参观巴黎圣母院。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巴黎圣母院形象离中国人更近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目前自费赴法旅游的中国人每年高达200多万人次——巴黎圣母院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这也是面对不幸我们为之心痛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凋萎,情何以堪。特别是当真善美在曾经与现实中融为一体时,情感之深尤其如此。今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同维克多·雨果在一起,叹惋一座历史建筑的损毁,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记者 王立彬)

【编辑:房家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