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家:美拜登政府宏大的基建计划面临五大矛盾

专家:美拜登政府宏大的基建计划面临五大矛盾

2021年06月03日 14:5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6月3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2日发表署名文章称,美国拜登政府目前努力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将面临五大矛盾。分别是,美国联邦与州政府的矛盾、收支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投资的矛盾、美国的产业“劣势”与全球化“张力”的压力、权力的分立与政策泡沫等。

  拜登这项计划规模空前,旨在推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创造就业机会,并致力于医疗保健、教育和托儿系统建设等。

  文章称,看似“蓝图”美好的该计划,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涉及复杂的利益和政治博弈。任何宏大的经济刺激计划,都难以脱离美国的产业结构、权力结构与国际关系结构的现实。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文章指出,无论如何推进这项基建计划,拜登政府都将面临几大矛盾问题。

  其一,美国联邦与州政府的矛盾。

  美国联邦权威与州政府发展州内经济的“自治权”,是一对重要的矛盾。美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联邦与州在经济领域的边界。就基建问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必须在美国《宪法》框架下进行协调,或通过新的立法对《宪法》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充。

  联邦始终不得侵犯州政府的权利,更不能增加州政府的财政压力。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州的财政负担,联邦政府或将面临司法起诉,以及更多的转移支付压力。

  其二,收支不均衡的问题。

  空前规模的投资,意味着空前规模的举债。债务问题是美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阻碍。美国政府举债和控制债务始终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举债最便捷的渠道是发行国债。在疫情还存在不确定的时局下,日本等“买家”针对美元债务的购买,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美国两党在上周已就地面交通基建法案达成一致。这项法案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地面交通方面的拨款提高34%,至约3000亿美元。5月,有共和党参议员发布了5680亿美元的基建方案,作为拜登方案的替代。

  白宫回应提出,将基建和就业方案的规模压缩至1.7万亿美元,较原计划的2.3万亿美元大幅缩减。新提议减少了对乡村宽带和路桥相关计划的投入,将就业计划中的部分拨款转移到其他议案上。其中核心的问题,依然是收支的不均衡。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其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投资的矛盾。

  美国国会按年度通过《国防授权法案》,提出当年预算。由于美国在反恐领域实施全球收缩,主要战略重心指向经营印太地缘带,这里涉及的防务升级、布防调整、军事援助、演习、军人福利开支等,本来就是一笔庞大的天文数字。

  比如,目前正在运筹的所谓“一代人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军演习2021”,其经费更是破纪录。在总体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美国如何协调基建与国家安全的矛盾,值得深度分析。

  其四,美国的产业“劣势”与全球化“张力”的压力。

  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多“军民两用”产业,其中白宫、智库与高校就先进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业,已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涉及基础产业的众多制造类企业,往往实行“外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迫使联邦政府在国内与国外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协调,不少项目不得不常年实行全球招标,这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国家安全议题。

  其五,权力的分立与政策泡沫。

  作为总统,拜登提出的任何动议都需要得到国会授权。尽管拜登拥有以行政命令推行特定政策的权力,但国会尤其是众议院控制了财政拨款与预算,将严重制约拜登的权力。

  美国短周期的政治选举使得保持和稳固权力,成为党派斗争的核心。但凡涉及到国家发展的议程,除国家安全意义十足的议程外,围绕其他议程都很难达成共识。

  不同党派议员往往因政见不同,而质疑或指控对手党的经济议程存在“政治目的”。将国家福祉用于党派政治利益的做法,在美国政治中比比皆是。

  因此,面对这一规模庞大的经济“再建”计划,出现如潮的质疑是正常的。此外,美国的密集选举造成政策生命周期的短暂,很多政策仅仅停留在口号或“浅尝辄止”层面。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强调,基建涉及方方面面,拜登力图推动“再工业化”并部分改善民生之基,实现“美国再次伟大”。推进美国基建,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有选择地推行,在满足拜登的政绩需要与保障财力可持续之间实现协调。

  但若要逆转美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这是一个宏大的可能超越拜登政府能力与控制面的工程,这不是拜登四年或八年政治生命周期内可完成的任务。

  要实现拜登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必须有一种内外合力,使美国政治精英与社会共同认识到基础设施的现状不应该再继续下去,那才是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节点。显然,目前并没有到这个历史节点。(王英良,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研究生,研究产业投资与国家安全)

【编辑:孟湘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