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与俄罗斯共构“欧版阿富汗”

分享到:

北约与俄罗斯共构“欧版阿富汗”

2022年08月20日 03: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8月24日,俄乌战事将进入第七个月,这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直接军事较量,俄罗斯与北约间接交手的代理人战争,已脱离速决战轨道而转入持久战和拉锯战。无论俄罗斯、乌克兰或北约,没有任何一方愿意积极推动由战转和,都等待对手在“瞪眼比赛”中率先眨眼认输。事实上,北约与俄罗斯正共构互塑“欧版阿富汗”以消耗对方,然而,最终必然是全输局面。

  战场层面,俄乌战事明显陷入阶段性胶着与僵持;战果层面,也看不出谁占据绝对上风。战事初开,俄罗斯大军穿插卡点,意图以泰山压顶之势迫使乌克兰屈从,也曾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但是,随着北约加大投入,稳住阵脚的乌克兰武装力量借助特种作战和沿途袭扰,明显迟滞俄军攻势。

  5月起,俄军调整策略和打法,很快掌控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大部地区,对其腹地构成反“C”型钳制。但是,过去两个月,俄军似乎又陷入某种疲态,再无显著推进,反倒是乌克兰施放战略反攻信号,发誓要收复全部俄控区甚至“解放”克里米亚。上一周,脱乌入俄达8年的克里米亚某空军基地发生爆炸,8架战机被毁。16日,克里米亚一座弹药库发生爆炸,导致铁路运输中断。

  乌克兰官员暗示这两起爆炸为乌特种部队所为,俄罗斯则含糊其词地以“事故”或“蓄意破坏”敷衍。双方都不愿背锅或甩锅,透射出避免战事升级的复杂心态。观察家判断,乌军正在试图切断克里米亚通往俄控赫尔松市的补给线,造成俄在东南两个方向双线作战的困境。但是,乌军避免公开袭击克里米亚纵深目标或摧毁克里米亚大桥,以免招致俄军“审判日”式的严厉报复。

  俄乌战事进入稳定期或战略相持阶段,各方呈现出某种异乎寻常的淡定。俄罗斯不急于追加兵力速战速决,降低核战风险警告频率和调门,甚至不再强烈反对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乌克兰尽量避免将战火引入俄罗斯境内,也未实际组织成规模反攻,依然坚持游击战和袭扰战为主的打法。北约继续援助乌克兰,但拒绝提供进攻性武器和装备特别是中远程武器,将战事限制在乌克兰境内。

  俄乌均无意恢复谈判,因为双方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战略诉求,除了新近达成保证乌克兰粮食外运安全外,其他条件没有回旋的空间: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接受克里米亚入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共和国独立的现实,放弃加入北约;乌克兰决心收复全部失地,保有加入北约的国家主权和外交独立。俄乌原非势均力敌的对手,但北约源源不断地输血赋能乌克兰,使其拥有信心和实力而坚持与俄罗斯进行烈度有限的持久战、消耗战。

  美国作为北约台前领导和幕后推手,将俄乌危机激化为军事冲突,成功地在北约框架下将大半个欧洲拖入战事,其意图十分明确。除了维持自身领导者地位、巩固西方保护伞角色、密切跨大西洋联盟、兜售油气和军火而大发战争财外,美国有意将乌克兰设计为“欧版阿富汗”,让俄罗斯既不能吞咽也不忍吐出,重蹈当年苏联深陷阿富汗十年而耗尽国力的覆辙,最终拖垮和彻底制服俄罗斯。

  俄罗斯对美国的阳谋洞若观火,一度表现出战略焦躁,比如反复警告核战争、强烈反对北约北扩。但是,当北约伙伴陆续抱怨乌克兰战事“拖堂”,特别是吐槽本国军事装备和武器库存捉襟见肘时,当美欧对俄能源制裁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俄罗斯反转思路不再急于制服乌克兰,而是乐见战事在低烈度和可控前提下拖延,利用地理之便、人口优势和军事实力,顺水推舟地与北约共同打造“欧版阿富汗”。俄罗斯显然也想让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形成战和两难、进退不得的骑墙之势,重温侵略阿富汗20年而惨败的噩梦。

  俄乌战事久拖不决,是俄乌双方和北约共同的意愿,因为谁都不想让步,至少不率先妥协,这就注定了乌克兰有可能成为“欧版阿富汗”,成为俄罗斯和北约两只大象角力的血火泥泞之地。俄罗斯被这场战事拖累是毫无疑问的,北约也“求仁得仁”地自我预言且自树强敌,双方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由平时经济转向战时或半战时经济。最大责任方美国则打碎自己西方“保护神”的传统形象,龟缩到外线靠代理人战争对决俄罗斯,当年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霸气荡然无存。

  当然,俄乌战事主要发生在乌克兰土地上,发生在第聂伯河两岸,毁灭的城市是乌克兰的,蹂躏的家园是乌克兰的,死难或流亡的人民是乌克兰的,消失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是乌克兰的,丧失的和平与稳定是乌克兰的,倒退若干年的建设成果也是乌克兰的……俄乌战事如果继续旷日持久,人们看到的不止是“欧版阿富汗”这样的战略对手失败陷阱,还有山河破碎、人口锐减和文明倒退的“欧版伊拉克”“欧版叙利亚”和“欧版利比亚”。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