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之问丨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分享到:

2022·世界之问丨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2022年12月23日 13: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2022·世界之问)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 马佳佳 林宇轩

  今年7月,联合国五家机构发布的2022《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增加到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受地区冲突、气候冲击、新冠疫情和大规模公共债务负担的影响,多重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全球饥饿“新常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布报告指出,频繁且反复发生的气候冲击与地区冲突持续,导致突发性饥饿状况已经进入“新常态”。

  2022年伊始,世界“粮仓”的动荡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乌克兰和俄罗斯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出口中断使得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国家不得不为全球粮食分配不均和粮价上涨承担最痛苦的成本。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加剧了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约有三分之一土壤退化,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今年,非洲之角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7月,持续的暴雨和洪水席卷也门,导致约7.3万人需要食物援助。

  在“天灾”和“人祸”一并出现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世界粮食安全状况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已有82个国家约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其中,45个国家约5000万人口距离饥荒仅一步之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指出,当前全球饥饿水平处于新高。短短两年内,严重缺乏食物保障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发展中国家尤其脆弱

  联合国关注的“饥饿热点”地区横跨三大洲,从中美洲到萨赫勒地区和非洲之角,再到也门、叙利亚、阿富汗……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因此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治理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更显脆弱。

  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的埃及,眼下也已深陷全球粮食危机的漩涡。历史上,埃及也曾因粮食危机而出现多番动荡。1977年,埃及政府试图提高有补贴的面包价格,引发社会动荡。2008年,该国出现小麦短缺令社会再次陷入动荡之中。2011年,埃及民众因主食成本飙升、经济衰退等原因走上街头抗议。

  暴力冲突是粮食危机带给脆弱国家的突出挑战。“冲突带来饥饿,饥饿助长冲突。”今年6月,世界粮食计划署中东和北非负责人弗莱舍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

  诚然,粮食危机将成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之一。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阿拉伯之春”,最主要的一个触发因素就是粮食危机。近几个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一直高于“阿拉伯之春”爆发时的水平,若粮食危机持续加剧,其连锁反应极易演化成新一轮政治动荡。

  此外,在全球粮食危机面前,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受到分配不均的影响。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表示,粮食署的运营成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缺乏资金,甚至可能难以保障在脆弱国家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合作抵御未来冲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再度发出警告,数十年来全球在抗击饥饿方面取得的进展正在发生逆转。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拯救危机中面临威胁的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上,也强调各国仍需在贸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增强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韧性。

  亚洲是加强南南合作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重点区域。这些年来,印度尼西亚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旨在支持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的“数字千村”倡议,推动农业数字化。沙特萨勒曼国王人道主义援助赈灾中心通过“手拉手”计划,捐款500万美元,帮助也门农民家庭改善营养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累计向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亿美元,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派遣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今年7月,中国政府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超过17万布基纳法索的脆弱人群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对此指出,中国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也在积极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

  步步逼近的粮食危机何解?如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所强调的,面对粮食危机的关键不在于负面事件是否会继续发生,而是在于“我们如何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强化抵御未来冲击的能力”。(完)

【编辑:张乃月】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