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民进中央主席撰文缅怀雷洁琼: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2011年01月20日 11:5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1月9日,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辉煌人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她为之呕心沥血的多党合作事业。

  几天来,雷老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雷老的言谈话语,仍在耳边回响,仿佛敬爱的雷老就在我们身边,关注着我们的所言所行。自雷老以92岁高龄从民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们年年代表全体民进会员去看望她,每每见到雷老精神矍铄,我们都由衷地感到幸福,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即使在后两年,她用语言交流已有困难,但仍用眼神、用身姿向我们表达对国事、对民进的关切。雷老是民进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在全体会员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是民进光荣传统的标志、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她的辞世,是民进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巨大损失。

  雷老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雷老出生于上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年魔怪舞翩跹”的时代,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并存,百姓饥寒交迫,社会动荡不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雷老从小就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年仅14岁的她就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洪流,心怀国家民族的前途。她19岁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并最终将专业选定为社会学,希望通过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求得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以自己的才智推动社会进步,为人民谋福祉。1931年学成回国后,雷老在燕京大学任教,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雷老作为燕京大学唯一参加游行的女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全面爆发后,雷老毅然放弃校园生活,来到抗日前线江西,组织和训练妇女参加抗战,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积极贡献。1946年,为呼吁和平民主,雷老与马叙伦先生等人一起赴南京请愿,在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毒打,身负重伤,血洒当场。新中国成立后,她以强烈的爱国热忱投身国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即使在退休后,雷老依然十分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十分关心民进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雷老的一生充分证明: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也只有在奉献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祖国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正如雷老曾经说过:“在我心中,爱国主义是至高无上的,我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受人欺负了,我们一定要强大起来。”雷老一生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雷老始终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共历风雨。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雷老逐步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朋友。她说:“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里,爱国主义把中国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是朋友?是敌人?就看爱不爱国!谁能救中国,我们就拥护谁”。早在江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她就和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密切的交往,当面聆听了周恩来同志关于抗战形势的分析,使雷老认清了时局,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下关事件”后,周恩来、邓颖超等亲自前往慰问,毛泽东、朱德也发电报表示慰问和支持,使雷老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推动中国和平民主和实现国家强盛的希望,从此坚定了她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1948年,她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1949年初奔赴西柏坡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共商国是,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的人生历程。1949年她参与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岗位如何变化,遭遇何样坎坷,她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都矢志不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她与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她曾深情地回忆说:“几十年的经历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这是雷老在多年的革命和社会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当前,我们缅怀雷老、学习雷老,就是要始终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唯有如此,才是在民进前辈指引的正道上前行。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