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浙江“十二五”GDP增速放缓 以效益领跑第一方阵

2011年01月22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1月22日电(记者 柴燕菲 赵晔娇)“十一五”,浙江全省GDP平均增长11.8%,而在“十二五”,预期目标是8%。在这个关键性的五年,GDP增速放缓,引人关注。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关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忧虑,是否同时意味着“浙江经验”失去了以往的竞争力?

  “我们认识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创业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旧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浙江省长吕祖善表示,GDP增速的调整,意味着政府要引导全省上下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同时向记者释疑:“浙江是经济大省,在未来五年,我们要做大更要做强。尽管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但浙江占据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信心与决心不会动摇。”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后的浙江将建成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在产业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业创新环境、民生保障上获得全面的突破。

  这些印在书面上的字语,又该如何付诸于实践。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已经行动起来……

  节能减排做好“加减法” 生态文明成共识

  对于浙江来说,节能减排,削减的不只是能耗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更深的层次上,削减的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然而,还有诸多门槛需要跨越。

  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结构。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灵活的机制赋予了不尽的活力,但是以加工型中小型为主的现状,也让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由于率先谋篇布局,浙江的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居全国前列。在这个程度上继续做减法,显得不易。有数据统计,在过去五年,浙江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8%的经济增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7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6.2%和20.9%。

  此外,浙江也制定实施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和调控,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炼钢能力231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397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31万千瓦。

  在现实压力之下,说起“十二五”时期的节能减排任务,厉志海不由扭紧眉头,然而他的话传递出一种决心:在未来五年,浙江将继续重拳节能减排,这彰显的是‘把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的决心。”

  为此,在政府意志的主导之下,浙江将做好节能减排的加减法。

  所谓“加法”就是立足于生态保护,以森林覆盖率来提高固碳率。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两会上,浙江专门召开“关注森林”工作会议。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浙江也首次完成了森林生态价值、资产价值的评估。据研究,浙江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5400万吨,约为260万辆出租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同期二氧化碳碳排放总量的12%;释放氧气3900万吨,固碳释氧年价值568.72亿元。

  根据规划,在十二五时期,浙江林业发展将以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建设重点,并从注重增加森林面积向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转变。

  所谓“减法”就是减少污染源。目前,浙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也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征收超能耗超排污资金制度和污水浓度超标纳管累进收费制度。

  海洋经济:战略意义增长点

  对于并不陌生的大海,浙江人试图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面向浩瀚太平洋,浙江人已经按捺不住,只为了那个“深蓝色的梦想”。

  “海洋经济”不是一个新词,但绝对是一个热词。记者发现,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海洋经济”这个词就出现了10次,“海洋”、“港口”等词更是出现了20多次。种种迹象都表明,浙江经济发展正逐步瞄向海洋,并将最终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内GDP突破2.6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近7000亿元,海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6:41:53,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5%,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厉志海说。

  在这片蓝海中,浙江已被国家列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海洋经济发展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厉志海认为,“这不仅是浙江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也是国家完善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

  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设区市的市区和沿海县(市)的陆域(含舟山群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等岛群),及其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已被纳入庞大的海洋经济版图。

  为此,浙江明确了三大抓手: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

  在港航强省的战略部署下,浙江大刀阔斧地开始建设“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

  而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则包括加强“海洋硅谷”建设,扶持壮大港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做强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为引领中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是三大抓手的重中之重。厉志海说:“这对于探索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岛综合开发新模式具有特殊意义。”根据规划,舟山将被建设成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以助力海岛群岛开发开放。

  中国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南翼,濒临东海……浙江具备的独特的资源禀赋早已耳熟能详,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让浙江人已扬帆出海。在厉志海看来:浙江此举意义非凡,他说:“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完善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实现海陆统筹;有利于保障国家物资供应稳定。”

  现代服务业如明日新星 三二一结构势在必行

  说起浙江的十二五,“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下,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之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大考还没有结束。“未来五年,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变化,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品牌、营销网络、科技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才能笑到最后。所幸,浙江中小企业经历了无数次市场的涤荡,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强,一定能够走出困难。”厉志海说。

  就在制造业谋求转型之时,浙江如今正内生出另一只强大引擎——现代服务业。对于浙江来说,在今后,服务业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先进制造业一同构筑浙江现代产业体系。浙江,这个民营制造业大省,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服务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十一五”以来,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增速连续五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目前,浙江已公布《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重点创建以下九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商贸综合体、旅游休闲度假区、新型专业市场、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此外,浙江也正在加快扶持40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培育108家服务业企业。

  “在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将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也是战略重点。服务业发展不快影响就业、消费扩大和节能减排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8%,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0.6个百分点的实绩。”厉志海认为,日益崛起的服务业犹如明日新星。

  据悉,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已从2005年的6.6:53.4:40,调整为2009年的5.1:51.9:43。面对“十二五”,浙江将力争三产增加值占GDP达48%以上,努力实现三次产业比重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浙江未来五年将展现出如何壮阔的前景。浙江省长吕祖善最后用“一个平稳、四个高于”来概括: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城市化率年均升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高于“十一五”实绩。(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