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城市更名,请不要用历史为现实化妆

2011年01月29日 04:42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湖北襄樊经过多年努力,把名字改成了襄阳。事实上,在此前的一二十年,中国城市改名的冲动从未停止。前不久,记者在同河南一个号称“老子故里”的县领导座谈时得知,该地为提高知名度,同时打击“竞争对手”,拟将该县名字改为“老子县”,河南新郑也欲改名轩辕市。(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28日)

  为什么一些城市只有借以历史之名,才能显出其文化特征?无非是其当下并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作为现代文明城市,没有现代的文明,或者说没有继承与发展过来的文化属性,这是城市的悲哀。纵观诸多大小城市,似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高楼大厦林立,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行人匆匆。如此,打造一个城市的文化确是发展的方向。

  然而更名是否可以救赎这一惨状?恐怕会让诸位失望。更古之名,首先是一种对现代文化的无奈态度,其次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一个城市的名称所代表的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中逐渐形成的,而其对于当下的知名度则是通过历史传承的,譬如襄阳之类。而襄樊早已不是襄阳了。

  更名的好处当然讳莫如深,说起来好听,叫得响,来的人多,热闹,老百姓喜欢,旅游者也喜欢,岂不是两全其美?用这种活在当下浮躁之中的心态,借以历史文化之名,并享受这莫须有的优越感,却丝毫没有文化的影子,除了刻在城门上的那些个偌大的古字给游者带来的一种文化错觉。

  对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创收方式,多少年来,大众多是一种麻木或者另类宽容了,更改城市名称最大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展经济,为何用一幅油嘴唱着文化的强调?。“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如果地名更改过后,地方政府真的能够做到让文化回归,那便是幸运的,倘若不能,请不要以文化之名。

  第一个看中“名人故里”这个牌子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之名更改城市名字的是第一个吃龙虾的人。襄樊更名襄阳过后,知名度瞬间搭乘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然而有谁问一句:襄阳的老百姓,你们可好?

  披上历史的马甲,仍旧在尘埃中行走。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