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现场回访:重归常态才有未来(图)

2011年05月12日 09:3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汶川地震三周年现场回访:重归常态才有未来(图)
    5月11日,两岁多的孙博文和小伙伴在北川新县城尔玛小区的绿地上玩耍。本报记者 王鑫昕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关键词:重归

  他们的生活,原本像一列火车,有节奏地行驶在各自的轨道上。但一场地震,倾覆了所有祥和的状态,山河撕裂,家园破碎,那列叫生活的列车也严重脱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陷入非正常状态。

  然而,3年重建,正把破碎的一切重新修复,让失衡的世界重新平衡起来。没有人能回归过去,但每个人都可以为回归到像震前那样的正常状态而努力。所谓重归,就是把脱轨的列车,重新拉回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就是像过去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一树树鲜艳的桃花已是第三次开了又败。在东方汽轮机厂汉旺生产基地的车间外,它们3年来一直守着旁边的废墟,寂寞地开着。

  那些在过往的春天里曾驻足欣赏它们的人,已经告别了这片土地,甚至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个生产基地已经在“5·12”特大地震后,搬迁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东汽新基地。

  该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岩松介绍说,震后第二年,东方汽轮机厂年产品产量增长26%,产值达180亿元,增长66.7%,企业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不过,搬到新地方恢复生产后,老人们最初在生活上有些不习惯,但3年下来,他们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和他们的企业一起,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状态。

  从桃花盛开处俯身望去,荒草已经爬满旧厂房里的空地和残垣,而那座著名的大钟,永远停留在了地震发生的时间点。

  从那一刻起,汉旺镇上的“山里人歌厅”再也没有歌声传出。而在映秀、在北川,在四川18个受灾的县市,人们顿时都陷入巨大的惊惶和悲伤中。随处可见破碎的家园和家庭,以及一个个撕心裂肺的故事。

  经过3年重建,这些“伤口”正慢慢平复。灾区人民一度被震斜的生活天平,正在努力地恢复平衡。

  “一切都在慢慢地回归到正常状态。”北川县对口援助合作办公室主任田兴惠说。在地震中,她失去了丈夫。她19岁的儿子因为接受不了这一现实,不仅整天在大学宿舍里打游戏,而且要求退学,甚至当年放寒假时不回家、不见任何亲人。

  2009年春节,田兴惠专程从北川打车到成都接儿子回家。儿子只撂给她一句话——“我已经没有家了。”然后,他再也不出宿舍门。

  那时,田兴惠确实没有家了。她在北川老县城里的家已成废墟,只好暂时栖身于绵阳市区的出租房里。

  “为了分散注意力,我把心思全用在了工作上,他用在了打游戏上。”说这话时,田兴惠的眼圈红了。

  就这样,她和儿子慢慢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儿子不仅回到田兴惠租住的房子,还从成都转学到绵阳的一所大学。如今,那个以前整天沉溺于游戏之中的年轻人,不仅修完了所有的学分,而且还准备报考研究生。

  去年11月3日欢送走山东的援建人员,田兴惠的生活也渐渐正常起来。她和同事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地加班工作,而是恢复了过去朝九晚五的作息安排。她在绵阳买了房子,儿子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陪她。母子在聊天时,会心照不宣地只谈过去比较高兴的事情。

  在汶川县水磨镇,程祥林夫妇在聊天时也经常如此。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17岁的大儿子。当时,程祥林与妻子刘志珍冒着余震,步行50里山路,背着儿子遗体回家的故事,经《中国青年报》以“回家”为题报道后,曾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

  这对曾感动过无数人的父母,去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家里多了一个说话的对象,他们一度很开心。逗小儿子开心,如今也是他们最开心的事。

  不过,和地震前类似,这种开心正渐渐开始变成操心。在地震前,他们操心的是如何供成绩优异的大儿子读书;41岁的程祥林眼下操心的则是,自己和妻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以后如何抚养这个小儿子成人。

  大多数时间,不大喜欢说话的程祥林在水磨镇上做木工。回到家里,他喜欢看电视新闻。只是在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每次看到地震的新闻画面,他都觉得很揪心。

  “我们现在要完全重新回到地震前的那种状态,还需要时间,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想回到正常的状态上。”程祥林说。

  程祥林的大儿子曾就读的漩口中学,如今已成为地震纪念遗址。遗址的守门人依旧是漩口中学过去的守门人张志富。张志富六岁半的大孙子,遇难前在距漩口中学几百米之遥的映秀小学读书。后来,儿媳又给家里生了一个孙子。在张志富望着地震废墟发呆时,这个1岁半的小家伙,则用他手里的小物件,敲打爷爷守着的铁栅门,对着门外来来往往的人们,咿咿呀呀地不停喊着:“小妹儿……小妹儿……”

  “他刚学会说话,除了爸爸妈妈,就会喊这两个字。”他的奶奶马女士笑着说。

  遗址大门外的马路边,是一连串的摊位,其中不少在卖与地震有关的影碟。摊位上的播放机里,几乎都在一遍遍地重复播放当年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吸引了不少在映秀旅游的游客驻足观看。

  记忆里那些与死亡有关的悲伤已渐行渐远,现实中这些和生存相连的压力正步步逼近。生活,毕竟还得继续。这里每一个经历过灾难的人,都渴望回归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努力。

  在映秀镇通往万人墓和地震纪念馆的“爱心路”旁,朵朵桃花正含苞待放。沿着爱心路的台阶拾阶而上,几个妇女追着一队队游人,叫卖着手里的黄、白菊花。一位穿红衣服的中年女人顺着台阶气喘吁吁地追了好远,依旧未能卖出手里的菊花。“一上午没卖出一支,恼火得很。”她用手指头拨了拨花瓣,嘟囔道。

  她对岸的山体上,地震导致的大面积滑坡清晰可见。3年来,绿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一道道巨大的伤口正在这枯荣之间被渐渐掩埋。

  在绵竹的一些滑坡上,甚至可以看到点点的野花在盛开。同时被草木和野花掩埋的,还有已被拆除的板房区。当年在这些板房里躲避风雨的人们,已经搬进新居,过上了有条不紊的日子。

  偶尔,会有一些记忆还躺在废墟里。在汉旺镇政府旧址,地震前放在门口的万年青依旧生机勃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有17名镇政府工作人员在这里遇难。在掩埋这些遇难者的废墟上,那棵他们熟悉的银杏树正在吐芽。废墟之下,一棵油菜花,艰难地探出头来,他们生前不曾见过在政府大院内长出油菜花。

  2009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有不少镜头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在那部电影里,汉旺镇的人们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而对北川县的田兴惠和她的同事们来说,他们很快将会在博物馆里看到自己的历史。根据规划,田兴惠目前办公所在的这片板房区,将是北川新县城建设完工后最后拆除的板房区。在拆除后,这片板房区将会被制作成实物模型,放进北川博物馆。

  田兴惠和她的同事们,将会是北川最后一批告别板房的人。“我们这个设在板房里的指挥部,就好比新中国成立前的西柏坡,正在见证新北川形成的历史。”田兴惠这样形容自己工作的这片板房区。

  她正在等待着告别板房的历史时刻。她知道,那一刻将意味着她和同事们彻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而对汉旺镇凌法村8组的年轻人邱丽来说,生活已经回到正常轨道。她曾是东汽主机一分厂的普通工人,在地震中失去右臂,昏迷了近半个月。因为伤残严重,她不能继续在厂里上班。东汽搬走后,邱丽留在了汉旺,在一家公司做材料保管员,同时在小镇上开着小卖部。

  “对不起,我只能用左手。”在跟人握手道别前,她总会微笑着这样说。

  正是依靠这只有力而显粗糙的左手,她掌握着自行车的方向,骑10多分钟的路程上班,她抱着地震后出生的孩子,也打理着自己在镇上的小店。

  她的老家在离汉旺镇几里开外的村头,那片曾掩埋她的废墟如今已变成一块平地,上面种着大片的油菜花。跟她所曾上班的东方汽轮机厂里的桃花一样,这些油菜花正在这个春天怒放。

  而在这个年轻人看来,只要人活着,花在盛开,这便意味着希望,即便回不到过去,但可以走向未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