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方多省份旱涝急转趋严峻 三峡启动防汛方案

2011年06月10日 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方多省份旱涝急转趋严峻三峡启动防汛方案
    6月9日21时左右,武汉黄鹤楼南路,行人在狂风暴雨中举步维艰。承影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提供的水情信息显示,截至6月8日20时,三峡大坝上游水位降至146.35米,仅高出145米防洪限制水位1.35米,三峡水库呈现出“库容走低”的态势。图为6月8日三峡大坝坝前及副坝水域的水位情况。中新社发 王爱平 摄  


 

视频:暴雨已致鄂湘35人死亡 仍有大范围强降雨  来源:中央电视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6月10日电 综合报道 南方多省市“旱涝急转”趋势愈演愈烈,最新天气预报称,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再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降水过程,防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湖北咸宁特大暴雨引发山洪已致19人死亡。三峡水库从今日起转入汛期调度,2011年防汛方案正式启动。有专家称,此次“旱涝急转”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变暖大环境有关。

  特大暴雨袭湖北咸宁19人亡 通城6万居民被困

  6月9日20时至10日8时,湖北咸宁市普降大到暴雨,赤壁、通城、崇阳等县市为特大暴雨,陆水支流穿通城县城关而过的隽水河上游左港雨量309毫米,创历史极值,超百年一遇。据初步统计,通城、赤壁、崇阳3县市的5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47.2万,其中9.8万人被洪水围困,受灾农田65.4万亩,倒塌房屋4885间,因山体滑坡、倒房死亡19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毁2.1亿元。

  6月9日20时至10日5时,湖北通城遭遇创历史记录的暴雨袭击,城关一片汪洋,通信、供电、交通全部中断,6万居民被困。目前,通城县城一片汪洋,最深处水深达到了2米以上,城区平均水深达到了60厘米-90厘米,车辆无法通行,流经县城的隽水河水位已接近县城大桥。县城全部停电,座机无法接通。通城县五里镇治全水库出现漫坝,下游300多名老百姓已全部转移。马井水库电站出现山体滑坡,3人受轻伤。县城部分妇女儿童老人被困,塘湖镇、北港、马港镇出现多处房间倒塌。北港镇雁门村出现一处倒房,人员被压,已死2人,伤5人。

  赤壁市官塘林场半旗山村倒塌房屋一处,人员受伤。陆水水库南干渠出现一段滑坡。赤壁赵李桥镇赵李桥村潘河漫堤,正在组织群众转移。目前全市已有11万多人转移。

  针对特大暴雨灾害,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0日6时,在市防指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迅速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和市长任振鹤分赴赤壁和通城一线指挥防汛救灾工作。全市已组派6个督查组迅速分赴各地进行督查。目前,当地驻军、武警、消防、公安、国土、民政、交通部门也都迅速行动,投入防汛抢险救灾。

  江西42个县近百万人受灾 修水山洪约1200人被困

  6月2日起,江西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该省中北部地区出现旱涝急转。据江西省防总9日通报,该省已有42个县近百万人受灾。6月10日至13日,江西将再次迎来强降水,防汛形势将更为严峻。

  据江西省防总初步统计,截至6月8日,九江、景德镇等8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98万人,紧急转移1.36万人,倒塌房屋7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5.6万亩。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92亿元人民币。

  6月9日深夜,江西北部出现大范围强降水。10日7时,赣北修水县出现罕见大暴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导致一些山区洪水暴发。据修水防汛部门初步统计,截至10日10时,修水县4个受灾乡镇约有1200人被困,倒塌房屋100余间。目前,当地正在进行紧急解救。

  据正在现场救援指挥部参与救援的修水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修水县白岭镇、古市镇、渣津镇、全丰镇4个乡镇受灾严重。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修河水渣津段超警戒水位1.2米。

  气象部门预测,6月10日至13日,江西省又将迎来一次大到暴雨过程,局部大暴雨。江西省防总专家表示,因江河水位大幅上涨、水库蓄水增加,土壤基本饱和等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一场强降雨防御难度更大,防汛形势更加严峻。江西省防总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工程巡查防守,坚持提前转移群众制度,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各类工程安全度汛。

  安徽“南雨北热” 约70县市拉响气象灾害警报

  安徽气象台消息称,此前遭受旱情困扰的安徽9日出现南北两重天——“南雨北热”的现象,16时左右约有70个县市拉响高温或暴雨雷电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据安徽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显示,当日安徽全省最高气温出现在利辛县,达38.6℃。安徽北部的临泉、凤台、淮南、怀远、蒙城、阜南等地的最高气温都在37℃以上。

  相对于北部地区的酷热,安徽南部的多个地方则相对凉爽,宿松、怀宁、旌德等地的最高气温在33℃左右。记者获悉,位于南部地区的两大著名景区天柱山和黄山最高温度分别为26.3℃和19℃。随着9日午后一场降雨突至,安徽南部地区更显凉爽,16时20分各地气温基本都在25℃以下。

  当日安徽境内的气象预警也显得“丰富多彩”。例如,9日15时13分,亳州、利辛、灵璧、怀远等22个市县拉响的是高温预警信号,与此同时,太湖、潜山拉响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到16时23分高温预警信号少了很多,但芜湖、铜陵、池州等40个市县拉响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据悉,9日开始安徽南部地区进入梅雨期,至15日江南多降水过程,气象部门提醒持续降水可能引发山区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但江淮之间仍属于过程性天气,合肥以北的旱情仍将持续。

  三峡水库腾库防汛到位 今日转入汛期调度

  6月10日8时,三峡库区水位146.10米,逼近145米防洪限制水位,三峡水库从今日起转入汛期调度,标志着三峡工程蓄水成库至今最大一次腾库防汛已到位,水库2011年防汛方案已正式启动。长江重庆、三峡、宜昌三地海事局全面启动腾库防汛安全预案,应对成库以来最大一次水位落差,船舶在库区有序航行,未发生重大水上交通事故。

  三峡库区自去年10月蓄水至175米,一直处于高水位运行。去年入冬以来,长江上游来水整体偏少,水库从去年12月29日零时起开始进入消落,此后半年来,持续为长江中下游补水约220亿立方米。由于今年是三峡库区自2003年成库以来水位落差最大的一次消落,库区水位巳垂直下降29米,整个消落过程使得三峡库区部分航段有效航宽变窄。为此,长江海事部门已向过往船舶发布了枯水期安全预警。

  据悉,三峡水库在每年汛前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按照计划,三峡水库2010年汛期从6月10日至9月30日按照防洪限制水位为145米运行(144.9-146.5米之间浮动),10日起,三峡水库2011年防汛方案正式启动。

  专家称“旱涝急转”与全球变暖大环境有关

  6月初,长江中下游部分旱区遭遇连续暴雨,并引发洪灾,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生态专家称,“旱涝急转”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变暖大环境有关。

  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迎来了较强降雨过程。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水位普遍上涨,赣、湘、黔、闽等省份有1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认为,“旱涝急转”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这种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湖北阳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道荣说:“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江西省山江湖办副主任鄢帮有分析说,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说,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长江中下游等地将再迎降水 气象台发暴雨蓝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0~12日,长江中下游、贵州、广西等地有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江淮中南部、江南大部、贵州南部、广西中北部等地将出现大雨或暴雨,湖南东北部、安徽南部、广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预计,10日8时到11日8时,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和西部、湖南中北部和西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江苏中南部、上海、浙江西北部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安徽南部、湖南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另外,河北北部、云南西部和东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