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十八军老战士忆艰苦驻藏史 称在藏40年无怨无悔

2011年08月03日 15:36 来源:西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提起十八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总会浮现在脑海。时值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十八军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进军西藏、巩固国防、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当年进军西藏的艰辛历程,在如今年事已高的十八军老战士心中仍然历历在目、清晰明了。岁月将沧桑写满饱经风霜、为西藏建设和发展献出一切的老军人身上,并在他们身上以纹路的形式记录了几十年的西藏历程。  

  ① 艰险进藏路,与自然顽强抗争

  1949年,一句“解放西藏,保卫边疆”激励了湖南长沙的19岁小伙子余静俊,他当即参军进入十八军先遣支队。为党为国,一切行动听指挥,就这样随着十八军来到四川乐山。1950年3月4日,十八军热血汉子们在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并许下庄严承诺:一定把五星红旗插在世界屋脊上,把光明和幸福送给西藏。

  2010年10月,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打在油漆剥落的窗棂上,四处飘散着和煦阳光,余静俊缓缓打开了关于西藏的记忆闸门……

  进军西藏途中所需粮食,除骡马驮运外,干部战士自行携带负重达30公斤以上。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徒步行走已不容易,负重行军更为艰难。而所带粮食对于长途跋涉的十八军先遣部队来说,也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此时,先遣部队,碰到的不是荷枪实弹的敌人,而是粮食的极度匮乏。在十八军进藏之前,毛泽东曾经提出,对于进藏部队来说政治高于军事。当地藏民也是第一次见到解放军队伍,因此十八军战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的大局。鉴于藏区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和宗教文化背景,中央曾对进藏部队有过许多特殊的规定。余静俊老人缓缓地叹了一口气:“我们进军手册上有许多个不准,不准进民房,不准进寺庙,不准向老百姓买东西吃……后来这个粥呢越喝越稀,我们就给稀粥起了个名字,叫四眼粥。因为稀粥稀得能照出影子,每当端起碗一看,粥里还有两只眼睛。”

  回忆起艰苦的进藏路程,余静俊老人眼里满是辛酸:“背的粮食吃完了,断粮了,仅仅靠野菜,还定量。在这种情况下,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却个个瘦得眼睛都凹进去,手指甲盖也都凹进去了。”

  “越往西走,海拔越高,困难越大。每隔几天就要爬座雪山,有时一天要爬两座山。有时一座大雪山,要走两天,战士们头痛欲裂,就用绳带捆住头;山陡雪大,就拉着马尾攀登;帐篷被大风刮得搭不起来,就眠冰卧雪。爬山难,往往是一步一歇,走一步喘一口气。每向前迈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下山时,坡陡路滑,只好顺着崎岖的山路慢慢往下滑。”

  说到此时,余静俊老人顿了顿,微微一笑:“有两次翻大雪山时,正碰上下大雪,积雪很深,路面完全被覆盖。我们背着背包,抱着枪,闭上眼,一狠心,就往下滑,一滑就是几十米。我们把它称之为‘坐电梯’。还有战友打趣地说,我们在内地没有坐过电梯,想不到在西藏还坐上了电梯。在雪山上,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与自然抗争,坐这种‘电梯’的危险程度不言而喻,方向稍稍不对,就有可能跌进万丈深渊,尸骨无存。部队过了怒江不久,在翻另一座大雪山时,一个下午,就有6位同志跌进峡谷。”说到此处,老人的情绪似乎很激动,声音哽咽,泪水溢满了老人饱经风霜的双眼。

  正当我们为引起老人的伤心而自责时,没想到,老人接过我们递上的纸巾,擦干眼泪,继续讲述……

  先遣部队在康定、甘孜等地,切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

  “行军中要保护沿途经幡、玛尼堆,宁可在风雪中搭帐篷宿营,也不住寺庙。借住藏族群众民房,一般都向房东赠送茶叶等物品,以示感谢。部队每日出发前认真检查,发现有使用群众家中器物而丢失的,必定道歉并照价赔偿。购买柴草等日用物资,一律用银元付给合理价钱。到达驻地后积极做群众工作,为房东背水、扫地、劈柴,免费为群众治病。对群众有意见的事立即加以改进,如群众说这座山是‘神山’,部队就到另外的山上打柴。群众说那是他们的放牧草场,部队就把军马赶到另外的地方去放牧。群众经过玛尼堆从左往右边走,部队出操、散步路过玛尼堆也从左边向右转。一向遭受过往兵匪抢劫并无偿为藏军支差的藏族群众,这次见到解放军大部队,他们不但未受损失,反而得到解放军的帮助,感到特别新鲜,对部队的疑虑逐渐消失。甘孜一位藏族老人到处讲,‘我见过赵尔丰的军队、刘文辉的军队,也见过藏军,都是抢我们的,吃我们的。只有解放军帮助我们。当年的红军回来了!’淳朴善良的藏族群众知道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后,就迸发出巨大的拥军热情。部队初到甘孜,房东外出时都把门锁上,后来不但不再锁门,还请战士帮助看家。部队借住藏族同胞的房子,一般都是住在楼下(楼下是牛羊圈)。军民关系密切以后,群众一定要部队搬到楼上去住。他们称赞‘这次来的汉人军队和过去的汉人军队就是不一样,是‘嘉萨巴’(新汉人)。”

  ② 艰苦驻藏史,与生活顽强拼搏

  说起进藏时那些艰苦的岁月,余静俊老人仿佛历历在目——

  “先遣部队到了拉萨,驻扎在北郊外的空坝——藏军新兵营。那时候又冷又饿,没有吃的穿的,只有一件行军时的棉大衣。冻疮长了又溃烂,手脚冻得惨不忍睹。那时候藏区有个二代本,嚣张得很,扬言要在几日内消灭解放军。部队规定晚上一律着装睡觉,整个连轮流站岗,一旦有情况能及时应对。真是又冷又饿又紧张啊!关键时刻,十八军领导紧急从200多公里外调动154团一个营,昼夜行军三天三夜赶到拉萨,嚣张的二代本不敢再口出狂言了。没过多久,张国华军长带领的十八军主力部队进入拉萨。在宇拓路的廊桥举行了入城仪式。廊桥又被称为风雨桥,然而经过风雨桥并不意味着就能看见彩虹,在万民欢腾迎接解放大军的盛大仪式背后,噶厦政府中的反动势力却暗中勾结,对执行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阳奉阴违,处处作梗,进藏大军很快就陷入了饿肚子的境地。”

  部队与噶厦政府经过多次协商后,将一块乱石成堆的烂河滩以极高的价格买了过来。进驻拉萨还不到20天,饿着肚子的余静俊同战士们一起在高原的寒风中抡起了十字镐,他们深知,手中的镐头能扎多深,双脚就能在拉萨立多稳,他们要靠自己的双手,丰衣足食。这一年的雪顿节,拉萨大大小小的街道格外干净漂亮;在烂河滩上栽种的庄稼和蔬菜长势也格外茂盛。

  ③ 在藏工作四十余年,他无怨无悔

  1956年4月22日,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年轻好学的余静俊在工作之余自学藏语。没过多久筹委会公安处为了充实力量召了很多藏族青年,开办了培训班,组织上安排余静俊为藏族青年用双语授课。后来培训班搬到北京公安学院,改名西藏班,余静俊便随着一起到了北京任西藏班班主任。机构改革后,身在北京的余静俊为了西藏的发展毅然提出自愿回拉萨工作。在公安系统,他干过治安、政保、侦查,后又到办公室研究政策。他什么业务都做过,什么业务都熟悉。后来组织上先后安排他任政策研究组组长、政治部主任、公安干校副校长。由于工作上认真负责,兢兢业业,1986年西藏再次机构改革后,组织上将余静俊派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任副部长。余静俊在职期间,时时刻刻将西藏建设与发展作为日程要务铭记在心,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1993年人事变动,余静俊又调到自治区工商联任党组书记,直到1995年退休。

  退休后,余静俊先后两次被邀请进藏。“1999年‘三讲’时到拉萨党校、公安厅讲课;2000年学习‘三个代表’时,区党委让我再去讲,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为工商、国税、藏大等五六个单位讲了一个多月的课,后来心脏不好就回来了。”说到此时,老人的语气中似乎为未能圆满完成工作而流露出淡淡的遗憾。

  这两次进藏,余静俊亲眼看到了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各种现代化设施的使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感到特别欣慰。

  对于40多年的在藏工作生涯,余静俊老人说:“我只有用四个字‘无怨无悔’来表达我的心情。”

  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群像余静俊一样的英雄儿女,放弃了眼前的安逸和幸福,毅然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险和危难的伟大征程。他们有的在进军途中出师未捷洒热血,有的疾病缠身壮志未酬别高原。现在的他们,已经悄然退到了历史的幕后,但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当初的放弃,正是他们的放弃给世界屋脊留下了一片万里春色、吉祥霞光。

  余静俊,湖南长沙人,随十八军先遣支队进藏。在藏工作40多年,先后任西藏公安干校副校长,政治部主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1995年退休,为西藏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记者 王梦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