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海省长在网媒青海行见面会上答记者问(全文)

2011年08月15日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海省长在网媒青海行见面会上答记者问(全文)
骆惠宁。中新网发 朱鹏英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西宁8月15日电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12日出席“2011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大型采访活动记者见面会,与网络媒体记者畅谈热点“网事”,热议青海发展。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

  这次,全国近四十家重点网络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不远千里,来到青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大家深入基层,用你们的键盘、鼠标、镜头、文字已经发了三百多篇关于青海的新闻报道,对大家的这种敬业精神,对大家给予青海的支持,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听说多数记者朋友是第一次来青海,我想应当先把青海的省情特征和发展态势给各位作一个简要介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此来形容青海的富饶、雄浑、包容、独特,我认为是很恰当的。青海的富饶在于:地下有宝贵的矿产资源,地上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前不久,我在美国盐湖城参加了中美首届省州长对话,我在会上作了一个主题发言,是谈绿色发展、新能源开发的,我当时在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青海在世界绿色发展格局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海的雄浑在于:这里汇聚着众多名山大川,自然风光旖旎壮美、令人神往。你们现在看到的青海湖非常有自然之美,但青海湖还要进行适度地开发。这里讲的“适度”是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为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进行的必要开发。青海的包容在于: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各民族、各宗教和谐相处。青海的独特在于:环境特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生态特殊,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区位特殊,青海是西藏和新疆的战略腹地。这里我很坦诚地告诉大家,在西藏3•14和新疆7•05事件的处理当中,青海都发挥了它支持西藏、新疆稳定的独特作用。

  青海不仅有大美,还有大作为。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效益向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去年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年份之一,特别是速度,创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最高。今年上半年,我们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我想告诉大家,纵向比,青海的发展成就很大,但横向比,差距也很大。我到青海工作九年了,深感在高原做事,一定要“人一之,我十之”。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全力以赴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加速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在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记者朋友们来提问:

  人民网:去年5月,您致电人民网,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向为青海祈福的广大网友表示感谢。今年春节,您在网络媒体发表新春贺辞,向网友拜年。网络在青海负责人和全国网友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近几年,网络媒体、网络社交工具不断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方法。请问骆省长,您如何看待当前及未来的互联网形势?来自互联网的民间智慧与百姓诉求对您工作有什么影响?

  骆省长: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当今时代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以及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它的价值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将在更广的范围,以更大的深度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青海非常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超过240万户,普及率达到42.7%,比全国要高8.8个百分点。可以说,互联网正为青海人民提供着丰富快捷的信息服务,为世界了解青海、青海了解世界搭建了桥梁,也为各级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完善社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推进政务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青海已建立了涵盖各地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我到政府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省长信箱”先后收到网民来信近两千件,反映较多的是民生类的问题。应该说,网民的意见对政府科学决策,特别是加强民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今年我省确定的十项民生工程,就包涵了广大网民的智慧。借这个机会,我也向全省网民以及所有关心青海的网民表示感谢。

  同时,我们也看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虚拟社会瞬息万变,给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治理经验,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个工具,能使坏事传千里,也能让诚心进万家。鉴此,我们各级公务员要加强网络知识学习,主动融入互联网,不断增强政府与网络社会的互动和与网民的共鸣,使政府工作更民主、更科学,更规范,更亲民。由于青海地域条件差异很大,网民分布的空间差异也很大,推动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网络工具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不能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的很好了。

  我想讲一个观点,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善于运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开展工作,又要切实增强接受媒体包括广大网民监督的高度自觉。我觉得这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必备条件。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网络社会里,各种声音都有,有时也会使社会问题放大、甚至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公共事件。我想,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待。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时间不长,从广大网民来说,它需要有一个不断培育网络自律精神的过程,也就是要不断增强网德建设;从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有一个不断提升引导网络舆论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要善于管理网络及网站。我是坚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网络社会是会不断地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

  新华网:青海提出打造高原旅游名省的依据是什么?“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哪些区域?如何打响品牌?

  骆省长:我们提出打造高原旅游名省是有底气的,因为青海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既有神奇壮美、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又有多样化、原生态的人文景观。这几天,一些记者去了青海湖,但是还有一些好地方你们没去。比如说年宝玉则,该地位于果洛,距离九寨沟并不远,那里有令人向往的湖泊、湿地、雪山、冰川,只是因为交通条件不便,我们目前没有开发它。“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果洛的机场建好,把通向九寨沟的高等级公路建好,全力打造年宝玉则。我相信,届时你们看过以后会感到震撼的。再比如可可西里,最近央视播了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的一组新闻,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反响很好。我们确实有一些堪称世界唯一的顶级旅游资源,具有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资源条件。同时,青海又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善选之地。高原生命科学有一个研究成果,叫“细胞激活理论”,就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在富氧地区生活,身上会有一批细胞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如每年到青海这样的缺氧地方来住上两到三个星期,细胞就被激活了,可以增强免疫力和耐受力。所以在青海设立一些治疗免疫力低下的旅游康复基地是非常合适的。

  这里,我也告诉大家,前不久,我们开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对“十二五”旅游业的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并制定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我们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的旅游业要实现倍增,包括综合交通客运能力、旅游产业要素、旅游收入三个方面都要倍增。你们这次来青海有体会了,现在真是一票难求,一铺难求啊!这就涉及到两个倍增的内容,就是客运能力要改善,住宿条件要改善。我们要力促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样型旅游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谋划创意型转变,由以国内普通市场为主向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数量推动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在区域发展上,以“一圈三线”为重点来构建发展框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一圈”指以西宁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可称为2小时旅游圈;“三线”是指南线的三江源之旅,中线的柴达木、可可西里之旅,北线的门源、祁连之旅。在品牌打造上,还是要立足大美青海做文章,既要进一步挖掘既有品牌的特色资源,提升其影响力,比如青海湖等等;还要结合高原生态旅游、避暑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富有青海特色产品的培育,力争再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同时,抓住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把热贡文化这张品牌打好打响。我们真诚欢迎各位朋友再来青海,直接体验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直接体验这些新开发旅游项目的魅力。

  千龙网:2010年玉树大地震严重影响了玉树地区的发展,请问玉树灾后重建工作进度如何?三年重建玉树的发展定位在哪个方向?

  骆省长:去年4﹒14强烈地震牵动了大家的心,也非常感谢大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去年,我们科学确定了玉树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制定了推动重建的各项政策,建立了实施援建的工作机制,也组建了适应重建需要的基层组织。去年我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两个大多数”的重建年度工作目标,一个大多数是指大多数农牧民住房基本建成,一个是大多数是指大多数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今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完成150亿元的实物投资量,加上去年完成的实物投资量,就是200亿元,实现重建任务的大头落地。目前,我们正在协调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精神家园等各类重建项目。今年要突出完成两个硬指标:一是确保城乡居民住房年内要全部建好;二是确保明年春天中小学全部在新学校开学。眼下,数万建设大军正奋战在玉树灾区。

  玉树重建与汶川重建有相似之处,也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同之处在于,玉树灾区属高寒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地区,也是与达赖分裂势力作斗争的一线地区。这里贫富差距较大、宗教影响深厚、流动人口集中、敌对势力活动频繁;这里严重缺氧,一年施工期只有5个月,地形狭窄,周边无大城市支撑,建材基本靠长途外运,重建成本高,比如一块砖头的运价要超过它的造价。制约条件十分突出。在这个地方搞重建,没有对灾区人民的无限热爱,没有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难以开展工作的。为了适应重建工作需要,我们组成了片区重建委员会,从省上抽了大批干部,与州县乡三级干部一起全部压到重建一线开展工作。重建以来,已有7位同志因为劳累过度而永远倒在了重建岗位上。最近半个月来,就有三位同志不幸殉职,一位是治多县常委、副县长昂文索南,一位是玉树州检察院调研员桑昂,还有一位是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聂梅生。我讲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玉树灾后重建确实艰辛不易,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救灾史上大规模重建行动中最为艰难的一次。但这些并没有难倒我们。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当前与长远、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硬件与软件并重,把环境灾害的治理,产业的恢复与发展,软件条件的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里讲的软件,包括精神家园建设、公共设施管理运营能力、人才队伍培养等,这件事办好了,将为三年完成重建任务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说到重建的目标定位,那就是要把玉树州府所在地建设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我们的方针是苦战三年,跨越二十年。

  东方网:青海提出的“小财政大民生”广受关注,我们还注意到,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将集中办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请问在民生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部署?

  骆省长:以“小财政”来解决“大民生”,对青海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都是考验。青海民生事业底子薄、欠账多,但财力又相对薄弱,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多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一是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保民生项目建设不差钱。我省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总财力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今年上半年更是增长到88.4%,创历年新高。目前,青海的部分民生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创新民生投入方式,力保群众多得实惠。我们正在探索和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即通过改革部分民生工程投入方式、组织行为等措施,把政府相关政策补贴和奖补资金直接转化为群众的货币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在不断增强老百姓即期消费能力的同时,强化各族群众对民生投入的监督,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不断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益,真实客观地反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让全省人民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千方百计稳定物价,力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由于区位偏远和产业结构偏重,青海的大部分日用消费品要从外地输入,流通成本高。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压力更大。在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个问题上,我们算是见势早、下手快的,去冬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生产、流通、分配环节的积极调控,物价指数同比涨幅从3月份的最高点9.2%逐月回落,6月份下降到6.5%,一举摘下了连续53个月排名全国第一的“桂冠”,7月份进一步降到全国平均数以下。我最大的心愿是,把发展水平搞上去,把物价涨幅降下来。

  国际在线:通过这几天的采访和参观,我们发现,青海在保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打出了一张很好的生态牌,请问您近年来青海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举措?在保护生态环境中,青海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骆省长:我们深知,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任务。我来青海工作后,曾经说过,我们要想把青海的事办好,当然第一位的是推动发展。但如果要说我们能对国家做点什么贡献,那主要是两件事,即:一件事情是保护建设好生态,服务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一件事情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我们在青海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共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青海一直是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大家可能知道,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中国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同时,弱化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强化了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与工程实施前相比,这一地区平均产草量增加了24.8%,黑土滩植被覆盖度提高了60%,三江出境水量净增加28%,水域和湿地面积、森林面积都有增加,荒漠面积、沙化土地有所减少。当然,这里既有工程的作用,也有气候变暖的原因。我们计划再经过5年的努力,要建立以三江源为屏障,以青海湖、祁连山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为全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刚才问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我也很坦诚地告诉大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群众放弃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做出了巨大牺牲。至今,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相当一部分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区域发展三者统一,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难题。我始终认为,我们如果能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就可以持久稳定地提供生态产品,否则保护和建设生态的效率就会打折扣。怎么实现三者的统一?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全面、有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说,在三江源保护与建设工程诸多子项目上已经包含了生态补偿的措施。但这些补偿措施是低层次的、救济性的,真正意义的生态补偿机制并没有建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很关心,我们在探索。去年,我们在国家支持下,勒紧裤带,自筹资金,先行先试,开始了建立相对完整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我们从十个方面提出了举措,包括转移培训劳动力、发展后续产业、基本生活燃料费给予补助、给中职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等等。我不详细讲了,会后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资料。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体系,深入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加快建立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发展等问题,使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过程成为该地区科学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方略。

  中安在线:去年国务院批复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当时海内外都有这样的疑问,在青藏高原这样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建设工业园,会不会影响到三江之源,污染中华水塔?现在这个园区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骆省长:柴达木盆地是个好地方,我小的时候念书,就知道柴达木是个聚宝盆。青海幅员辽阔,不同功能区的自然地貌、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差异较大。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区和西北部的柴达木地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地处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以荒漠和戈壁为主要地貌的地理单元。这个地区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储量大、类型全、关联度高,如果我们能培育出一批关联度很强的重点项目,那么这个地区的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就能培育出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利于开发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也有利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实现生态平衡。近几年青海一直在探索。去年三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柴达木经济循环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地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44%,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我们考虑再用五年时间,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成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走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前列。

  循环经济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过程。从青海,特别是柴达木实际出发,我们有这样一些想法和做法:首先,把产业链条摆布好。我们已经规划了盐湖化工、金属精深加工、油气化工、煤炭和铁矿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八条产业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金属镁一体化、煤基多联产等一批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项目,目的是把产业链连接起来,融合发展。其次,把资源效应发挥好。一方面,通过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加快青海矿产资源的勘探步伐。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信息:中国首席地勘专家张洪涛先生说,青海的矿产资源好比一头大象,由于地勘水平低,1:5万的详勘才刚刚过全省面积的10%,我们只摸到了象鼻子和象腿,还没有摸到大象身子。记者朋友们,就这个象鼻子、象腿,青海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就已经很有战略地位了。眼下,我们正在加快勘探步伐。到“十二五”末,力争把1:5万详勘水平提高到全省面积的48%,把青海建成中国资源开发的战略接续地。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和循环利用。第三,把工业园区建设好。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目前青海不仅有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国家级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海东省级开发区,发展方式都是搞循环经济。自国务院批准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以来,我们正在按照规划要求推进产业布局的展开,推动关键技术的攻关,循环经济已有了好的基础和态势。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规划》对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重点项目的布局不够完整,对发展循环经济若干保障条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