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到底谁收取了“人民大会堂”特供牌使用费?

2011年11月22日 15:4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两天,细心的朋友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像鲁花花生油,三元牛奶、燕京啤酒等产品的包装上都相继去除了“人民大会堂”的字样。有的是在外包装上,用贴纸盖住了下面的“人民大会堂”字样。这么多企业纷纷放弃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是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特供”、“专供”等标志的专项行动。一些企业表示,此前使用“人民大会堂”的字样,是为了增加消费者信心,至于使用费是多少,这是个不能公开的商业秘密。(11月20日中国广播网)

  形形色色的“特供”、“专用”标识,作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一道特殊风景,招摇过市已有时日,公众尽管“不明真相”,有一点却相当清楚,那不过是商家忽悠消费者的把戏,同样质量的商品,有没有类似的标记,身价大不相同,所谓增加消费者信心,倒不如说是利用一些人的特权迷信心理,让大家多掏口袋而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特供”标识满天飞,不只让消费者纠结,在形形色色的特权原本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实语境下,太过扎眼的“特权”烙印,不啻是对形形色色特权的进一步“妖魔化”,更可能不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催生和滋长社会的怨愤情绪,甚而衍生出不安定因素,清理整顿“特供”标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只是出于规范市场秩序。

  然而,表象的遮挡不可能让特权、特权思想和特权对市场的影响力从此销声匿迹。商家对“特权”标识使用费讳莫如深,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特供”标识毕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想贴就贴、想使用就使用的,而必须交纳可观的费用“购买”,才能获得“特权”持有的“授权”、“指定”,因此,说到底“罪魁祸首”并非商家。

  很显然,要真正让“特供”商品彻底淡出市场,不仅特供标识的使用费不该成为秘密,谁收了这些使用费更应该公诸于众——其实这些信息公众平时也不难零星获得,某些授权活动声势、影响之大,有目共睹。如果不规范、约束那些背后推手——个别部门贩卖标识的逐利冲动,谁也难保证其将来不会再与商家合谋,让特权标识以其它形色、面目重出江湖。(范子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